環境

正確認識核能是全民責任 559名學者連署支持非核減煤

文/公庫記者許詩愷

「能源涉及多種學科,無法自外於社會。」11月14日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邱花妹協同多名學者,出面發表學術界「非核減煤」連署結果,並反對本次公投第16案以核養綠,該連署共有559名台灣學者參與,包含理工醫、人社法兩大領域各218、341人。

邱花妹指出,核能不只是能源議題,它涉及各種技術和衝突,例如對環境的影響、輻射健康疑慮、生產過程的職業安全、以及核廢料如何處理;而部份擁核人士長期批評反核「不科學」甚至貼上黨派屬性,這些說法忽略了核能對社會的多方影響。

邱花妹更強調,台灣處於地震帶且腹地狹小,現在應是進行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若繼續依賴高污染的舊思維,繼續樂觀看待,甚至迴避核能風險,無法提升未來世代面對氣候變遷、治理空汙的能力。

此連署由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講座教授林明璋等人發起,林明璋同時是中央研究院院士,而5名參與的院士更包含台灣大學數學系教授林長壽、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其餘領域則有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講師王榮德、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高雄醫學大學前校長劉景寬等。

學者批 空汙問題無法靠以核養綠解決

針對空污問題,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莊秉潔分析,自《空氣品質嚴重惡化緊急防制辦法》在2017年上路,限制燃煤電廠必須在高污染情況下暫緩發電後,至今的空汙紅爆已從2016年的874次降為483次,再加上通宵電廠啟用3部天然氣機組,莊秉潔直言「雖然完全無法克服,但近年空汙其實逐年下降。」

至於電力是否夠用?莊秉潔表示,2025非核家園把燃煤發電比例降低為30%,現在運行中的多部機組轉備用,若能成功達到綠能20%、天然氣50%的目標,屆時電力只會更多,不會輕易發生缺電,而通宵電廠的天然氣機組和原訂在深澳電廠使用,目前排放量最低的「超超臨界燃煤機組」相比,天然氣污染濃度只有燃煤的1/72。

此外,美國氣候科學家Pushker A. Kharecha與James E. Hansen曾在論文中提出「核能已拯救百萬人免於因空汙而死。」莊秉潔坦言,核能造成的病狀、工安死傷約5000人,的確沒空汙嚴重,不過目前各國已致力降低空汙,他也在日本311福島核災後採集台灣一整年的氣象數據,若北海岸核一、二廠發生外洩事故,約有基隆市51%、新北市48%、台北市38%等面積遭受輻射塵影響。莊秉潔形容「美國地很大,或許還有機會發展核能,但台灣只要一發生核災,我們就會喪失棲息地。」

邱花妹則表示,2017年台灣核能發電僅佔8%,擁核方卻希望提升到20%,不只要延役現有三座核電廠,更必須重啟過去被證實有安全疑慮的核四廠。邱花妹補充,以核養綠的目標還有維持燃煤40%,比2025非核家園的30%還多出10%,無法真正改善空污。

台灣地質敏感 核電廠離斷層距離遠比美國近

「擁核人士說,全世界沒有任何核電廠因為地震被破壞,我必須說,在2011年之前,全世界也沒有核電廠被海嘯波及過啊。」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陳文山強調,核一廠距離北台灣山腳斷層(Shanchiao fault)只有7公里、核二甚至是2公里,核三更直接位於恆春斷層(Hengchun Fault)旁邊,若以美國標準來看,所有活動斷層的8公里內,其實都不適合蓋核電廠。

陳文山解釋,美國對活動斷層的定義較嚴格,50萬年內活動過就算,遠高於台灣定義是10萬年內,因此各界不該輕忽山腳、恆春兩斷層的風險;若納入綜合條件,美國現行99座反應爐中,只有兩座核電廠位於地質災害「最敏感」區,但以將在2025年除役的加州魔鬼谷核電廠來說,它仍位於斷層帶8公里外,陳文山問「加州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4人,台灣是651人,你說台灣適不適合?」

核能議題缺乏對工人的職安視角

而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鄭雅文針對「輻射污染」的職業安全說明,過去蘇聯車諾比核災、日本福島核災期間,當地政府皆大量招聘臨時工深入外洩區,處理燃料棒和修補牆面等高風險工作,世界衛生組織(WHO)便曾調查,車諾比約有60萬人,其中24萬人在一年後仍驗出高劑量輻射殘留。

鄭雅文指出,即使擁核派宣稱核能很安全,但在外國、台灣本地經驗中,都缺少對職業健康的深入研究,而且多半被核電廠受聘的派遣工是需要工作的當地、偏鄉居民,他們負責了正式員工不願投入的高風險項目,外界在討論核能存廢時,應把職安問題一同列為重點。

核廢料無法妥善處置 弱勢居民成犧牲者

「核電廠每運作一天,就會生產更多難解的核廢料。」該連署聲明中痛批,目前10萬桶低階核廢料仍放在蘭嶼,擁核人士不談我們缺乏盡快處理核廢的技術,以及選址時的倫理困境,僅看見個人立場,繼續將核廢料問題推給邊緣、弱勢族群,把沈重的核廢負擔留給後代子孫,是「無比自私且背離環境、世代正義的行為。」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張國暉表示,從50年代歐美開始興建核電廠,1983年簽訂《倫敦海洋投棄公約》禁止海拋核廢料之前,各國一度對核廢料過度樂觀,直到90年代以科學方法試圖解決,但隨後遇上倫理問題,張國暉說「如果沒有公眾同意,核廢料不可能好好儲存。」必須試著讓被影響的居民接受,而台灣低階核廢料飽和,高階核廢料也只能繼續存放場中「我們有什麼立場?可以繼續不負責任地推動核能。」

連署聲明強調,學者們樂見台灣社會近年對核電、傳統能源的反思,也樂見台灣邁向「非核減煤」的能源轉型目標,透過節能和綠能,發展更永續的能源使用模式是全民責任,他們希望透過本次公投踐行「直接民主」的同時,各界也能減少無謂攻擊,認識正確的核能資訊。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