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時光會客室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218集:沒有誰是『壞學生』,撕下標籤找回自己

整理 / 曹詠涵

「撕下標籤,找回自己,你是你自己最大的勇氣:22個從困境破繭而出的青春故事」是由嘉大教育系的張淑媚老師所撰寫的,一本關於「人」的書。書中記載她輔導學生、在課堂上帶領學生的相關經驗,也寫下許多人是如何面對生命以及社會的故事。

教育現場直擊學生百態 敘事治療挖掘學生心路歷程

「撕下標籤,找回自我是這本書的最大核心。」張淑媚說,教書13年的她表示,這個社會常常替大學生們貼上標籤:上課打混摸魚、在職場抗壓性低、對感情不成熟而引發的風波等等,甚至被概括為「草莓世代」,張淑媚也不諱言自己曾替學生們貼上各種標籤。

只是,接觸了心靈領域與敘事治療之後,她才發覺以「好奇心」撕下那些所謂的標籤之後,發現這些被貼上標籤的學生們其實有著更多元的成長脈絡。張淑媚舉被貼上「上課打混」標籤的學生為例,在刻板印象的牽制下,她曾看著一個學生從大學部到研究所「混」了七年,後來才發現在那漫不經心的態度背後,其實是被父母逼著得到學位的痛苦,以及何時才能「做自己」的疑問,卻也捨不下父母的期待。所幸後來在找到興趣之後,學習力突飛猛進,「我才發現很多小孩的打混,是他們需要很多年的時間才能找回自己真正想要的學習。」張淑媚說。

從逃家到回家 中年之後與原生家庭的和解修復

管中祥問張淑媚,在寫完此書之後也有作者自身的糾結,關於要不要讓父母閱讀此書的矛盾之處何在?

「到四十歲之後我有很大的渴望,我希望能用更真實的面貌,跟別人互動、跟自己互動。」張淑媚表示自己在完成此書的同時,也一併書寫了自身年輕的家庭和感情故事,更將關於家庭的章節命名為「從逃家到回家」,原以為父母看完後會生氣、覺得家醜不可外揚,卻意外地得到母親表達她對張淑媚出書而感到驕傲的稱讚。即便書籍後面的章節提及學生參與社會運動、雙性戀的部份讓張淑媚的父母較無法接受,但她仍舊覺得某部分的自我與家庭和解了。
難解的親子衝突 該如何化解?

張淑媚也表示,不僅是現代年輕人,與家人共處仍是自己生命中的課題,在家人面前要「勇敢做自己」也是有分層次的,全依當事人深人有多少力量而定,若是力量不足以抵抗家庭間的壓力難題,最簡單的方法其實就是「逃得遠遠的,在外發展自己的模樣」,「一時的逃離也是很必要的。」

而當身上擁有更多力量時,第二階段也就是「直球對決」,儘管會造成家裡的矛盾與衝突,但也是溝通的開始;到了第三階段,張淑媚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溫柔而堅定」的表達自我,也願意尊重家人的看法。

從國中老師到大學教授 反思升學教育的規訓與壓抑

談及張淑媚為人師表的心路歷程,她表示,在1990年代時進入國中擔任教師時,碰到許多政治化的口號存在於校園中,令她十分不舒服,渴望「開放式教育」的她到當時第一所森林小學參觀時,卻又覺得眼前「沒有紀律」的學生們和她從小認知的「教室情景」有很大的衝突。這也讓張淑媚困惑不已,什麼是好的教育?什麼是開放的教育?是否可以去除掉不必要的紀律和軍事管理?這也讓她賠了十七萬的公費、離開了當時的環境轉而去念教育研究所,盼能從知識的力量中找到答案。

大學生面對性別認同的掙扎 來自家庭壓迫

進入大學擔任教職的張淑媚說,因為自己開設通識課常常談及同志議題的關係,有不少學生向她出櫃。同志們向外尋求慰藉和鼓勵,內心卻仍舊渴望被家庭接納,卻因為性別氣質的不主流而被排拒在外。

但張淑媚也說這幾年不只有悲情的故事,她舉出有趣的例子,一位學生因為家裡破產而必須負擔自己的學費開支,在家人知道他是同志時反而意外的接納。她認為當家庭無法供給孩子相當的金援時,也許會認為在主權上也必須給孩子更多的尊重。這些故事也令她充滿好奇,並持續探索。

管中祥也問,但遇到無法斷絕家庭關係亦得不到支持的同志該如何是好?

張淑媚說,自己會盡可能地給予他們支持。

她分享教課的經驗,曾邀請積極參與性別運動的同學來課堂上演講,也因為她知道這位同學其實碰得滿身傷,還曾擔心被退學,張淑媚當時對他說,「不要害怕,我願意保護你。」事後讓她沒想到的是,接獲一位低調的學生來信,學生向她表示,被那句「我願意保護你」深深地觸動到了,並詢問張淑媚是否也可以告訴他相同的話?

「我聽到的當下好難過。」張淑媚回憶,才發現許多同志學生一直都不知所措,尋求的不過是一份溫暖和支持。

退下教師姿態 真誠聆聽學生故事

最後,管中祥問張淑媚,「從學生們的身上學到了什麼?」

「剛開始教書時是很熱切地要給學生什麼。」張淑媚回答,但是後來發現這些知識層面的東西,其實很難準確的傳達到學生心中。後來接觸敘事治療後,她開始卸下「助人者」的角色,不再視教師為單純「感化、教育」為目的,也秉持著更開廣的心胸和好奇心邀請學生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從中去看見和自己世代不同的思想以及脈絡。

「這些年我最大的收穫是,當我調整自己助人者的姿態後,我發覺以一個五年級世代,我可以更謙卑、用好奇心去聆聽他們的故事,用尊重去理解他們。」這也是張淑媚在書裡想表達的、她體悟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