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瑞麟(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昨天十分驚訝地得知世新大學校務會議決議該校社會發展所於109學年停止招生,這個決議形同解散社發所,撤裁一個優秀表現的研究所。從外人的角度來看,社發所是世新大學的門面,是世新大學長久以來對台灣社會的一大貢獻,為世新大學增添進步的大學形象,撤裁世新社發所無疑是自毁門面與形象之舉。
世新社發所,誠如其名,是對準研究「社會發展」的學術研究所,特別對準在社會運動、社會學理論、科技與社會這些議題。筆者曾任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STS)學會兩任理事長(2013-2016),對世新社發所在「科技與社會研究」領域的表現知之甚詳,在此忠實地報告世新社發所對此領域的學術與社會服務的貢獻。
一個系所的貢獻其實就是該所教師的貢獻總和。今日台灣對大學教師的評鑑,普遍分成「研究」、「教學」、「服務與輔導」這三個面向為之。就科技與社會領域(STS)而言,依筆者之見,世新社發所的學術研究貢獻在全台灣各大學系所中可列入前三名。該所陳信行教授和陳政亮教授是STS領域的兩大優秀學者,有許多優秀學術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和國內期刊,陳信行教授更曾擔任STS領域台灣自辦國際期刊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SCI & AHCI) 與國內的《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編輯委員(現正接任該刊主編),並應邀在國際STS專書手冊中發表論文專章,更被選入國際 STS 學會(Society for Social Study of Science, 4S)的理事,這樣的學術表現,不僅是世新之光、更是台灣之光。
就教學而言,世新社發所二十多年來培養許多優秀學生,走入台灣社會,在社會運動、社會工作領域貢獻所長。就筆者所知,社發所的同學和畢業生都對自己母所有相當的光榮感,這正是教學優秀表現的最大明證。他們的教學甚至不僅限於校內,陳信行教授還參與拍攝STS的影片,推廣科技與社會的觀點,影片也在國際 4S 學會中獲得「製作獎」(Making and Doing Prize),這是結合學術研究與教學的成就。
就服務而言,世新社發所的教師們不只是從事一般的學術服務,而且走入社會進行更廣義的社會服務,例如陳政亮教授投入高教工會,長期擔任秘書長,為高等教育工作者爭取權益;陳信行教授結合學術研究與社會服務,與陽明大學 STS 所林宜平教授長期投入協助RCA勞工自救委員會進行司法訴訟,爭取弱勢者權益;蔡培慧教授長期投入農民運動,更在2016年被民進黨推舉為不分區立委,進入立法院為農民發聲。這些服務都遠超出一般大學教師的格局。
從前述世新社發所的教師的研究、教學和服務表現來看,筆者實在想破頭也無法想像世新校方居然對該所棄若敝履?在教育部的深耕計畫中,「大學社會責任」是補助大學的一個重要項目,世新社發所的表現不只是滿足,甚至超出教育部的要求甚多,應該可以為世新校方爭取到相當的補助。因此,筆者實在不得不說:世新校方此舉是自毁門面與形象。
世新校方在停招決議上的不合程序,而且濫用教育部的招生名額管制政策,已經被世新社發所的師生們揭露與反駁。筆者不再贅述。筆者想說的是:問題不只是世新校方濫用了教育部對於招生名額管制的政策,而是教育部的招生名額管制措施本身就有很大的問題。雖然教育部已不再採用之前的「統刪政策」,但是「管制招生名額」的思維本身就有很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社會預測極為困難,表現在招生上就是「我們永遠無法根據過去報考率與註冊率而精準預測未來的報考與註冊率」。
筆者認為,研究生招生數額的問題,市場會自動調節,近年來各校研究所報考與註冊率普遍下降即是供需市場的自動調節。教育部如果想根據短期比率和趨勢持續統一管制各校招生名額時,恐怕十或十五年後又造成難以挽回的學術災難!因為一個系所在未來變得重要,但卻沒有培育出師資!過去的廣設大學政策的苦果在今日承受,實乃因我們無法預測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動與少子化現象。如果我們仍然未能體認到預測社會現象的困難,只根據一些表面趨勢作過度調整,則非常有可能在未來嚐到另一種苦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