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時光會客室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228集:尋庇護卻遭遣返 台灣為何需要難民法?

施維長/整理

出現難民的因素很多,除了政局紛亂與經濟衰敗的原因外,也有因性傾向、性別認同遭受政府當局迫害,或是作為少數宗教、族群不被當國接納,亦有氣候變遷致使國土淹沒的氣候難民。

敘利亞因長年戰事民生凋敝,造成難民出走潮,而在當地作為少數的庫德族人,也常受到迫害。去年底有三名庫德族人意圖持假護照入境,以轉往歐洲尋求庇護,但被移民署查獲而移送法辦。台灣人權促進會投書詳述事件始末,指出移民署和法官缺乏難民議題的意識,以一般非法移民處理,未考慮當事人作為庫德族女性回到母國可能遭受的不人道對待,宣判遣返回國。

台灣早年曾有大量接收難民的歷史,但2005年《難民法》提出草案後,至今仍躺在立法院內。民眾對難民可能抱有社會安全的疑慮,更擔心假冒難民的間諜危及國家安全。我們的法律應如何因應?社會又該如何面對?本集節目邀請關注難民議題的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邱伊翎分享看法。

機制未建立 缺乏審查及處理標準

邱伊翎提到,不久前也有兩名中國人來台尋求庇護,在桃園機場停留了四個月的時間。當事人其實已取得聯合國難民署的難民證,並得到第三國安置,但因泰國過去引渡中國的紀錄,讓他們不願久留曼谷。而台灣方面沒有相關機制,但也不敢貿然將他們遣返回曼谷或中國,最後因為實在滯留太久,便發了短期簽證讓他們入境,等待第三國接手。

「既然最後還是得讓他們進來,為何政府不建立一套審查機制?」此案由民間單位聯繫聯合國難民署確認身份,並對當事人進行擔保。但邱伊翎認為,一個人是不是難民、甚至是不是間諜,本應由政府查證,民間單位可協助整理相關證據給政府裁定,而不是變成民間擔保來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入境。

👉🏽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我覺得這是很大的問題。」邱伊翎說,「今天只要有民間團體願意擔保,這個人就能進來;沒有人認識他、沒有人擔保,他永遠沒辦法進來,這是什麼樣的機制?而且這裡面可能會產生很大的國安危機。」

對於難民的處理機制,她以國外的運作方式為例。難民身分的調查與認定甚至有移民法庭或難民法庭進行。審查過程中,法官要求律師提供難民的證詞與證據,要證明為什麼回去母國有危險、會遭到迫害,來到本國的目的是什麼,這些在法庭裡就要調查清楚。調查本身自然不易,因此更需要一套機制和專業知識,法院和移民署也須作相關培訓。

對外來者有擔憂 難民法推展遲緩

移民署的組織法裡頭,第二條的業務範圍便包含難民認定、庇護及安置管理,同時兩公約入法,也提到不能將任何一人遣返到可能會受酷刑或不人道待遇的地方。然而與難民最直接相關的《難民法》,不論國、民兩黨執政時都曾提案送進立院,從草案提出的2005年開始,過了十四年,至今仍然被束之高閣,中國因素被認為是主要疑慮之一。

邱伊翎表示,中國籍人士在台灣並不適用《難民法》,而是由《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因此對於中國難民的處置方式,《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條文修正原也在《難民法》修法的討論之中。

由於兩岸的對立關係,中國也不斷試圖干擾台灣的內部自主,對於中國籍的難民,也會被疑心是否可能是間諜假冒,從而影響國家安全。邱伊翎表示,相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南韓對於脫北者的處理,雖然南韓的機制更為優惠,但兩岸情勢不比兩韓,她認為可以建立特別的審查機制,讓國安或情治單位介入審查。她並指出,由於台灣民主自由的國際形象,各國難民包含中國尋求庇護者總有可能會來到台灣,而中國因素在中國籍的遊客、留學生、配偶也同樣存在,只要我們不關閉邊境、不禁止通商通婚、不中斷交流,就勢必要面對這個問題。「要有一套辦法,而不是什麼方法都沒有,好像要不要給這些人居留或入境,變成是任意性的行政裁量。」

除了國安問題,另一個民間普遍的擔憂,便是工作機會競爭與社會秩序維護。歐洲國家近年因難民潮之故,排外主義興起,反難民的極左極右政黨得到更多支持。亞洲第一個通過難民法的南韓,去年也發生反濟洲島葉門難民抗議事件。難民法若是通過,我們的社會該如何面對這些問題?

邱伊翎認為,台灣現今島上很多外國人,不論是白領的、藍領的,歐美的、亞洲的,甚至台灣人除了原住民外,自己本身也是移民後代,怎麼跟不同族群與文化的人們相處,本身就是要學習的事。而外籍人士既在台灣的土地上,也應當遵守台灣法律,並沒有免除刑責的條款。

對於就業市場的競爭,同樣質疑也發生在政府開放外籍勞工。但邱伊翎指出,現實是台灣的勞動市場缺工問題嚴重,加上少子化,未來勞動力會更加缺乏。德國接納難民的著眼點之一,也同樣基於缺工問題。她認為如果台灣不需要外來勞動力,何須開放如此多工作機會給外籍勞工、擔心難民搶走工作?勞動市場的議題,應當以勞動政策思考,而不是從移民政策排外。

「事實上,大家不要想像好像難民什麼都不會,各式各樣的人都有。」她舉出在韓國認識的難民,「他們有的在大學當教授,有的是藝術家、是畫家,什麼樣的人都有,也可以為新來到的社會提供更多貢獻。」她再指出,日本發生311地震與福島核災事故時,當地的難民組織帶著來到日本的難民到現場協助、提供應對災變的經驗,「我覺得這是一個可以讓彼此互相瞭解的機會。」

難民議題為國際議題 參與合作有助打入國際社會

台灣在70年代有仁德專案、海漂專案接納了數千名東南亞難民,一部分原因也是彰顯相對於共產中國、自身是更民主自由的國家。邱伊翎指出,大部分國家批准聯合國的難民公約,在移民法外另立難民法,建立難民審查制度,或像香港雖然沒有難民法,但承繼英殖時期的反酷刑公約,也有一套審查難民的機制,或透過聯合國難民署作身份認定。難民是國際議題,需各國通力合作處理,邱伊翎認為,台灣若想拓展國際合作機會、參與國際事務,通過難民法、加入難民合作組織,是讓世界看到台灣是民主人權國家一個很好的做法。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