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庫記者許詩愷
「淡水河北側沿河平面道路」開發案在今年3月13日進行環評審查,但當天決議補件再審,明日將再闖環評。數位當地居民、環保團體和台北市議員今(5/7)提前召開記者會反對本案,指出淡北道路無法舒緩交通,更會對離近紅樹林自然保留區造成破壞,並呼籲環評委員應堅持退回立場。
淡北道路雖在2011年一度有條件通過環評,但環團隨即提出行政訴訟,台北市高等行政法院更在2013年認定原案未顧及生態影響,且環評未具體要求新北市政府進行保育措施,因此撤銷環評結論。若加上原先由交通部在1996年提出的高架化版本,相關爭議已超過20年,其長度約5.4公里,北起淡金路和坪頂路口,南至大度路和立德路口,位於捷運淡水線靠河岸側,並經過紅樹林、竹圍、關渡三站,定位為「台2線」外環道,舒緩以上區域的車潮。
而上次環評大會中,環委要求新北市府針對交通、人文自然兩方面再行補充,前者包含檢討目前竹圍路段的大眾運輸使用率、強化分析淡北道路興建後的交通量、設置單線公車或BRT專用道、捷運增班,甚至評估縮小開發規模的可能性等,後者則囊括開發案對河岸生態、居民居住權、歷史文化景觀的保護對策。
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張馨尹強調,淡北道路為「封閉型道路」全線只有一出入口,且起終點仍位於台北和淡水之間的主要幹道,因此「並無實際分流」效果,甚至會讓現有塞車狀況更嚴重,使住在起終點之間的居民被困在其中。張馨尹指出,該路段多是通勤車輛,新北市府的首要目標應是鼓勵多人搭乘,以及提升大眾運輸使用量。
張馨尹也多次透過投書說明,新北市府的運能分析缺乏合理性,例如公車行駛淡北道路可減少行車時間,卻未提出要增加多少班次?市民為何會選擇公車而不搭捷運?它們更稱淡江大橋完工後的分流效果僅18%,才需要盡快興建淡北道路;但公路總局預估淡江大橋可分流26%小客車,另一份「大淡水地區聯外交通改善策略評估」則分析,淡海輕軌全面完工後加上淡江大橋,甚至能分流35%車潮,可見從北投到淡水的大眾運輸工具還有許多運能成長潛力。
針對生態部份,紅樹林站居民吳佳臻表示,淡水河岸是市民、遊客休憩的重點場所,淡北道路卻計畫從河岸中間穿過,部份自行車道將緊鄰道路,通車後帶來的噪音、污水、光害會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與自然環境,和紅樹林保護區最近的距離僅3公分,根本不足以作為緩衝空間。另一位居民陳麗鳳則提及,自家已有土地在70年代規劃關渡大橋時收歸國有,目前又要成為淡北道路案的徵收戶,她支持改善當地交通,但強烈反對新北市府在尚未規劃完善,許多專家長年質疑本案的情況下進行開發。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強調,淡北道路和淡海新市鎮密不可分,其環評書明確提到開發必要性之一「是為了因應淡海新市鎮的人口成長」,然而交通問題牽涉全體民眾,應以鼓勵大眾運輸為優先,不應替少數人服務,況且淡水空屋率居全台之冠,過去的程序爭議不斷,她質疑淡北道路的唯一功能是成為建商廣告。
淡海二期反徵收自救會長蔡瀛也表示,2006年行政院經建會決議停止淡海新市鎮的後續開發,將預估人口從原先30萬人下修成13萬人,台北縣府卻又和中央配合重啟開發案,以減輕台灣都會區過度發展的「居住正義」為名繼續二期規劃,但現有造鎮只進駐約2萬7千人,一期徵收後已完成開發的446公頃土地猶如鬼城。
不過淡北道路橫跨新北市淡水區、台北市北投區,3月份環評前新北市長侯友宜和台北市長柯文哲會面後,北市府一改曾經的反對態度,揚言願意配合興建,讓本案的開發可能性大幅提升,現場眾人為此呼籲雙方重思地區發展政策,優先提升大眾運輸的使用量,保留淡水自然生態,環評大會不應通過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