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 jellybeanz(依CC授權引用)
文 / 杜文苓(政治大學民主創新與治理中心主任)
一週前接到邀請撰寫這本書的推薦通知,遲遲不敢答應,躊躇著能不能擠出時間把所有篇章看完。結果趁著一個週末的下午開始瀏覽各篇文章,卻驚覺欲罷不能。
各篇文章的作者,都是在公民教育實務經驗上第一線的老師,他們在教育現場看到傳統考試導向的教育問題,嘗試運用新方法、新工具來引導學生思考社會上的各種爭議問題。從典型辯論題目的死刑存廢、言論自由與宗教歧視,到無家者、移工、原住民、環保、乃至於國際議題;透過審議式教學工具箱的運用,激發出很多精彩的論辯。對學生而言,公民課不再是背誦法條與應付考試的一環,而是提供現代公民素養能力培育的重要練習場域。對老師來說,新的教學設計能迎來學生們在課堂上發光發亮的眼睛,以及對社會議題多向度的理解,更具教學相長的意義。
在經歷了二○一八首次掙脫「鳥籠公投」的選舉震撼,這系列公民課程的嘗試顯得彌足珍貴。理應展現公民自主性的公投在小抄、耳語橫流中反噬了民主,進步價值在粗糙的直接民主運作過程中全面潰敗。許多人注意到,這場公投並沒有促成公共論辯的配套措施,除了正反兩方的主張陳述被併陳放送,具體的爭點、事實論據等卻少見釐清,法定要求的電視辯論會只剩下各自表述。缺乏細膩的公共審議機制規劃,握有資源、掌握媒體通路者主導了輿論,公共論辯只能退位。
相較之下,本書所提供的,透過審議技術的協助,促進換位思考、擴展觀點、豐富主張論據的教學方法,使每個參與者能對議題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在公共思辨中省視自己的選擇、跳脫原本思考的疆界,在分歧中找到可以理解彼此、共同前進的道路。無疑地,這樣的民主基礎建設,是今日公共信任薄弱與充滿社會歧見的台灣所亟需的。而老師們的課堂實踐,也顯示了透過這樣公共對話與思辨過程的淬鍊,將更有機會培養出具有公共性與思辨力的公民,從而捍衛台灣守護不易的民主。
本書不僅提供細膩的審議操作技術,更有相關心法的傳授。長期投入審議研發與主持工作的呂家華,從自己豐富的審議操作經驗出發,提醒各種審議模式、工具不應框限住議題討論的樣態;操作者要時時提醒自己為何審議?所欲達成的目標為何?從而在百寶箱中找尋最適合的工具。早於上世紀末將審議民主概念介紹到台灣的陳俊宏教授,也是這整個審議教學培育計畫的推手;他從政治哲學的理路出發,釐清審議與辯論的差異,並嘗試回應臺灣教育問題而提供多種審議式教學方式,在國民教育中強調培養學生具備政治識讀力、政治領悟力與公民行動力的重要性。而各章的作者更發揮各種想像力,融入這些工具的使用,為使學習有趣、培育民主時代的品格與知識兼備的公民而努力。
本書單元章章精彩,撇開運用審議技術的教學方法,課堂內的精彩論辯本身就是一篇篇精彩的故事。原來,民主實踐可以如此日常,互動對話所激起的火花可以讓我們跳出原本思考框框,趣味地探索新的可能解方。這不只是一本審議教學的工具書,而是應該人手一本,厚植臺灣公民素養的民主趣味指南。
【同步閱讀】民主深化:由課堂「審議式學習」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