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

綠色小組,人民的歷史

圖 / 謝三泰

文 / 管中祥

「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是許多學新聞、作新聞的人都能朗朗上口的一句話。新聞雖然報導的是當下發生的事,但卻是在為未來留下紀錄,而媒體工作者就像是史官,他正在為我們寫歷史。

如果一百年後有人要研究台灣的歷史,以現在的電視新聞作為研究素材,他們會認為台灣是個什麼樣的地方?都住些什麼樣人的呢?

也許他們會以為台灣就等於台北,因為新聞媒體的目光只是注視著台北;也許他們會以為台灣只有政客,因為新聞媒體不是為他們宣傳,就是聽他們胡言亂語;也許他們會為台灣人很暴力,因為不管是鄰居漏水,或開車擦撞,都會耐不住性子大打出手。

這些當然是台灣的印像,但絕對不是全部,因為台灣社會豐富且多元,歷史不是那麼的狹隘與貧乏。

成立於1986年的「綠色小組」是一群用鏡頭寫寫史的人,但他們寫下的歷史卻和當時的主流媒體有著極大差。

1980年代,台灣社會力量大爆發,人民受夠了黨國體制的長期壓抑,走上街頭、揭竿而起。他們不分省籍、不分階級,不分性別,也不分年齡,從南到北,從左到右,在各地不斷衝撞體制,改革社會,但即使如此,主流媒體卻很難看見他們的身影,如果有,大多是被扭曲的「暴民」形像。

於是,有人開始拿起剛引進台灣的攝影機,和群眾走在一起,報導主流媒體刻意忽視的消息。

1984年,「前進」雜誌的編輯王智章,因為採訪海山煤礦坑災變的新聞發現,許多工人在災難發生時當場死亡或身受重傷,甚至成了植物人。不過,當時的媒體卻報導工人身體日漸康復,可以出院,政府並提供豐厚的撫恤金,安慰傷者及家屬。但真相並非如此,王智章用攝影機踼爆了這個謊言,他進入醫院偷偷採訪工人發現,不但傷者尚未康復,也沒有拿到應有的撫恤金,而傷者也因為這次的採訪,有機會透鏡頭親自向社會大眾說明真相。

兩年後,王智章邀集了林信誼、 李三沖、傅島、鄭文堂等人成立了「綠色小組」,這也是台灣解嚴前唯一有組織的反對派電子媒體。他們扛著簡單的攝影器材, 就像是影像游擊隊穿梭在街頭,在各種抗爭場合衝鋒陷陣,紀錄底層人民聲音與被壓迫者的抗爭行動,為台灣早期社會運動留下近3000捲,總計3000小時的珍貴影像紀錄。不僅在威權時期成為人民認識社會的另類管道,見證台灣整個民主化的過程,如今更是了解台灣公民社會發展重要的歷史紀錄。

30年前,這一群年輕的紀錄者,為台灣留下不同的歷史面貌。但這些重要的影像卻有段時間埋藏在歷史的灰燼中。

2013年3月15日,紀錄台灣社會運動發展與民主轉型的「綠色小組影像資料庫」正式啟用, 在台南藝術大學井迎瑞教授等人,歷經15年的努力下,這些塵封近20年的影像,終於再現江湖,民眾可以透過網際網路重新認識台灣的重要歷史。

過去,歷史是知識階層的專利,不但歷史的內容與王朝興衰、諸候將相為主,而且撰寫歷史的是上層知識分子,甚至還要官方審核或介入才叫正史。

而媒體是現代社會記憶的重要機制,雖然,在大眾媒體時代,歷史的紀錄與詮釋不再掌握在官方的手裡,然而,從傳統新聞價值與實運作來看,新聞的選擇通常偏向「顯著性」、「影響性」、「奇特性」,新聞消息來源也大多以官方、國會議員、學者專家為主,新聞的「歷史性」也偏向以顯著的人事物為主要的紀錄對象,相異於主流價值的社會運動或公民行動,大多被排擠或扭曲。

不過,隨著媒體的解放性使用後,另類、獨立、公民媒體的逐步發展,民眾有了自己建構歷史的機會。例如,繪圖、照像、音樂、錄影等都是一種民眾史的再現,讓民眾成為述說的主體,自然也是一種歷史的記錄,而這種人民歷史的建構,不僅有機會用自己熟悉的語言描述生命經驗,透過共同參與歷史的建構過程,也能呈現更多元、更貼近草根的歷史形貌。

「綠色小組」能在20年後的今日重出江湖,絕對是件讓人欣喜的事,他的重要性除了如井迎瑞教授所說的「不僅見證了台灣整個民主化的過程,它所實踐的一個獨立媒體的精神價值也成為了臺灣媒體民主化的一個重要的推動力量」,更重的是,他紀錄了人民的歷史,讓我們有機會透過影像,重新理解80年代台灣社會運動的重要發展,並對台灣的過去能有更多的反思與警愓。

 

標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