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投稿

香港「公務員」其實是最早的社運人士

圖 / 香港獨立媒體

文 / 李穎(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碩士生,現任財經記者)

這標題可能是有點「標題黨」,但其實香港社會運動,最風風火火的是在六十年代中到七十年代末,那個年代香港面對的不公,可能比大家想像中的還要複雜。

我只是一個九十後,對香港的歷史只能從文字或者上一輩的口中所了解。據我說知,「六七暴動」之後港英政府採取懷柔政策,為市民大興土木,公屋、學校、基本民生措施都是在「六七」之後開始建立,但有一件事情,是建制體系內的抗爭,這件事相信連香港人自己也忘記了。

文憑教師薪酬事件間接捧紅司徒華

司徒華這號人物,相信有了解香港政治的都多多少少有聽過,大家可能只記得當年八九民運時成立支聯會,協助民運人是逃離中國。但有一段歷史是這樣的,1971年港英政府透過一些手段削減教師薪酬,而當時很多教師都是敢怒不敢言,隨後由多間教育團體公同成立「香港教育團體聯合秘書處」,由時任小學校長司徒華擔任主席。

司徒華帶領一群教師在1972年7月起開始遊行,8月時秘書處與港府談判破裂,1973年2月起召開大會,宣布於4月4日起開始罷課,口號為「為了教育下一代,教師們要以身作則,樹立榜樣,為反對不合理的事情而抗爭」;第二輪訂於4月13日黑色星期五,以「表達極度的憤怒」;第三輪訂於5月4、5日,原因是「這兩天是香港舉行升中考試日期,而第一天是五四運動的54周年紀念。

第一輪罷工引起社會關注,到第二輪罷工之後時,全港有八成學校參與,對港英政府造成巨大壓力,為避免再引起類似「六七」的民怨,同時對學生升中造成困擾,因此港府最後讓步,調整一個適合的教師薪酬。這件事稱為「文憑教師薪酬事件」,也產生了教師的工會-「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簡稱教協。

司徒華在這場運動中呼聲最高,也是他透過社會運動迫使政府運動的最佳例子,以至他日後在成立支聯會時候,可以擁有良好的動員能力。這場運動正正反映出,「公務員」在面對社會不公的時候,他們的對政府的威脅性往往比起民間罷工的影響力更大,因為他們是政府其中一顆螺絲,只要他們運作不能,就會像病毒一樣傳播到其他政府部門。

圖中為司徒華;圖片來源/chong head

公務員政治是否中立,這已經是一種道德和哲學迷思

隨著最近本港多個民間和政府公務員響應8月5日的罷工行動,迫使政府撤回條例及政府官員下台,8月2日公務員在遮打花園進行集會,事務局前局長王永平在台上表示:「(撰寫公務員守則中)政治中立是我寫的,所以你們的集會沒違反政治中立。」這一句獲得大量歡呼聲和掌聲。

「中立」這個詞不論在哲學層面還是政治層面,已經很難定義。假如因為政治「中立」而沒有集會自由,那麼這樣的「中立」其實就是偏向了建制,所以從來

也不可能有絕對的中立,我的見解是,王永平寫這一句是想把政府塑造一個「公平」的形象,但問題是香港政府已經傾斜與內地融洽,那麼「中立」就變成了另外一種「不公義」。

公務員從「僵化」變成了社會運動的一方

曾經聽過這麼一句話:「如果當社會大部分人都選擇加入政府,那麼這社會已經腐敗得很。」這句話不無道理,香港的資本與外國不一樣,英美國家的資本主義是必須與福利主義融洽,這樣才可以平衡社會階層,按《正義論》所說的,就是把社會中最大的資源,放到最需要的人身上。

而香港的資本主義佔了大部分,福利上因為人口太多關係,被嚴重攤薄。以致於市場上的勞工得不到政府的補帖,所以不少大學新鮮人,一畢業就選擇加入政府,因為不論薪水或者福利都比外面好,平均香港政府人員的起薪點大約都在6萬到8萬新台幣起,加上政府甚少裁員,這樣的「鐵飯碗」也引來了很多人競爭。

當政府人員都為了薪水而活,他們為了穩保工作,所以東西都會依照既定程序去做,令政府進入「僵化」、「不懂靈活」情況,這也是多國政府經常面對的問題。所以香港的公務員也能站出來反對政府,對我而言,實在感到意外。這也代表了,民間對於政府怒氣已經傳染到政府的權力內部,廣東話有說「籠裡雞作反」(自己內部的人反對自己),這已經不只是撤回「反送中」那麼簡單了,而是整個結構性的不滿。

警察作為維持治安的最大機器,今日反而成為市民最大的不滿,昨晚(3日)於深夜時分,旺角、黃大仙亦開展大型衝突,或許,警察是唯一的公務員,是站在社會的對面。

【本事】香港前公務員事務局長:公務員效忠的是體制和市民,不是特首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