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 外稿

閱讀「雨傘」理解「反送中」 反抗精神的累積及發酵|2019臺灣國際人權影展

文/邱伊翎(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

這部影片的敘事模式非常有趣,整部影片看到後面快結束,導演才打出「雨傘運動﹔遍地開花正式開始」的標題。整部影片都在鋪陳,運動開始之前,到底發生了哪些事情。讓「運動」放回「社會脈絡」來理解。

而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來看這部片,心情真的非常沈重。

因為,在現在的香港,港府強行要修正「引渡條例」而發生的衝突,紀錄片上一幕幕的衝突畫面,每天都在新聞上、臉書河道上再現,而且越演越烈,香港警察更加赤裸裸地暴力揮舞警棍,香港街道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催淚彈、胡椒水、警棍、橡膠子彈、白衣人、黑道打人。

2014年的「雨傘運動」及「黃絲帶」的象徵,透過很多視覺上的圖片設計,讓整場運動帶有一點浪漫或創意。就好像那一年,同樣發生在台灣被稱呼為「太陽花」的那場運動,聽起來,也好像很浪漫。但是在運動現場的人,就可以理解,「雨傘」是用來阻擋「胡椒水」的,是用來阻擋警方的武力攻擊。在現場的人就可以理解,每天睡覺睡不飽,躺在大馬路上睡覺,身體沒洗澡黏黏的,還要一直大聲講話,一點都不浪漫。面對警察的攻擊,更多時候,你是覺得自己活在地獄,而不是民主國家。

透過影片,我們也看到教授跟學生組織,也充滿各種不信任,溝通不良,當學生率先喊出要「佔領」時,教授覺得太激進,當後來教授正式宣佈「佔中」時,學生卻紛紛離去,感覺運動被「騎劫」。

因此,你也可以理解,為什麼這次我們看到的「反送中」運動這麼的「無組織」,香港的運動越來越講究「去大台」,不要有「主舞台」,都是對於「權力核心」、「決策機制」的質疑。但是「去組織」、「去大台」之後,真的就都沒有了「權力」問題?還是淪為「無組織的暴政」?從運動的不同層面,或不同參與者的角度來看,大概也都會有不同答案。

在雨傘運動中,我們看到「激進派」跟「和理非」派的爭吵衝突,「激進派」覺得「和理非」無用,覺得只是在現場靜坐唱歌,是「把街頭當作KTV」的無用行為,「和理非」堅持「非暴力」,擔心使用「暴力」回擊鎮壓,將給警察及國家有使用更強的暴力鎮壓的藉口,或使運動失去「正當性」。

這些其實在台灣的運動過程中也都曾經發生過。而在香港,面對著更強大的暴力鎮壓,這樣的爭吵及衝突,更加激烈。但也很有趣,在這次「反送中」運動中,「武勇派」與「和理非非派」反而是一種互相學習及合作。

在片中,我們看見人與人的「不信任」越來越被激化,隨時都要擔心身旁不知名的民眾,可能是「鬼」,下一步,他們可能就會挑起衝突,或是故意製造紛爭。主張「和平反佔中」的人對於發起「公民投票」及「佔中」的民眾的肢體加上語言的威脅恐嚇。更加凸顯「和平」這個詞彙,在這部影片中所展現的「荒謬性」。

這一幕,同時也讓我想起,最近香港同樣有一群「支持警察」的集會,當群眾們離開時,動手把牆面上貼給因「反送中」而逝世的人的留言N次貼,全部撕毀,對著攝影者指著鼻子,大聲叫罵,甚至要毆打拍攝者。更讓我們想起7月21日,香港元朗白衣人的攻擊事件。

誰不想要「和平」?但是有更多人及政客,打著「和平」的旗幟,使用暴力。

任何一個正常人,都想要和平。沒有一個正常人,會想要每天上街頭,被警察攻擊,被警察追著打。但是,當你經歷過一次「和平集會」,看到警察卻用各種暴力手段,對付街上的集會者,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每天都有上萬的香港人願意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不是躲在冷氣房吹冷氣睡覺看電視,而是選擇汗流浹背披著毛巾走上街頭。

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民眾會自發地傳遞物資,自發地把街道上的「拒馬」綁成一綑,當作自己的安全「堡壘」。為什麼「反送中」運動會有二百萬的香港人走上街頭,為什麼會有年輕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以喚起執政者的良知。為什麼連公務員、醫療人員都願意參與罷工。為什麼明知道上街會冒著眼睛被噴胡椒水、身體被催淚彈及警棍攻擊的風險,還是上街。

因為大家都擔心,再不上街,香港就沒有「未來」了。

誰不想要「和平」?但是當中國一面說著「一國二制」,一面告訴香港民眾,你對於「特首」,只有投票權,沒有提名或參選權,也使得整個情況的發展,變成越來越不可收拾。當「統治者」完全沒有「正當性」,他最後只能訴諸「武力」來維護政權的運作。「和平」如何可能?

在影片中,我們看到好多拿起麥克風,頭頭是道的年輕人。我們看到許許多多「未成年人」,站出來參加「罷課」。他們都很年輕,卻清楚知道,那不是他們想要的未來。

影片開頭,舞台上那些悼念「六四」活動的香港人及學生,原本都還說著「繼承六四精神」、「我們中國人」、「落實中國民主」等等這些較「大中華主義」的詞彙。到了「佔中」,他們開始說「我們香港人」、「香港人加油」,香港人的主體性越來越突顯及強調。「反佔中」的人開始指著「佔中」的人的鼻子,罵他們是「漢奸」、「走狗」。香港年輕人的自我認同,開始產生很大的轉變。

這部影片,並沒有想要突顯任何一個「英雄」,反而去突顯出不同「世代」的英雄們,彼此間的矛盾衝突。透過輕快的鼓聲節奏,畫面帶過一幕幕的街上許多默默無名的人的面孔,他們有的跟街上不同立場的人對話,有人跟警察喊話,有人跟不同想法的集會者對話,有人輕快的翻過高牆,有人快速地用束帶把拒馬綁起來。

「拒馬」跟「束帶」,原本是警察用來阻卻人民集會遊行的工具,反而被人民翻轉了其功能及意義。警察原本「包圍」集會民眾,卻被民眾「反包圍」等等,都是台灣比較少見的場景及充滿創意的顛覆性思考。

這部影片的主題雖然沈重,不過節奏算是明快的。沒有拖泥帶水。非常忠實呈現出運動中的各種衝突跟矛盾。對於想要了解香港現況的朋友,對於好奇香港到底為什麼會走到今天這個街頭猶如戒嚴的田地,這部影片絕對是很好的「導讀」。

【2019臺灣國際人權影展—穿越荊棘的風景】

影展時間|9/6(五)-9/8(日)、9/17(二)-9/25(三)
影展地點|光點華山電影館、高雄電影館
影展節目單摺頁|https://reurl.cc/pq8E8
免費索票方式| https://reurl.cc/6pdvM
官方網站|https://tihrff.nhrm.gov.tw
臉書訊息|請搜尋Facebook「臺灣國際人權影展」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