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稿/宋正馨
2018勞動金像獎貳作品《遲來的正義-RCA事件》製作團隊專訪
把RCA事件拍成科普片-當科普製作公司遇上STS專家
講到科普節目,多數人直接想到的是國家地理頻道,又或者是Discovery,在台灣,其實也有專門拍攝科普片的團隊。東臺影像傳播公司是金鐘獎自然科學紀實節目的常勝軍,近幾年來,東臺推出融入科技與社會的觀點的全新科普作品,與ST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攜手,「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這個系列作品榮獲2019年電視金鐘獎自然科學紀實節目獎。
其中以台灣社會重大事件RCA為題,戴九功執導「遲來的正義-RCA事件」一片,在短短的48分鐘的影片呈現出RCA事件的始末,大量的珍貴史料曝光,影片不僅從科學面講述跨國企業RCA在台設廠,未妥善處理化學藥劑,對工人身體產生傷害,也以批判視角點出該議題時在法律與科學面的侷限,觀眾看過影片後,除了能對RCA事件有進一步的認識,也能瞭解具有STS色彩的觀點,並獲得第12屆勞動金像獎貳獎的榮譽。
科普傳播產學計畫
其實國家科技部長期以來不斷推動學界與傳播界合作,根據「科技部推動科普傳播產學計畫背景介紹」一文指出,科學科技是國家發展的核心力量,不僅要垂直深入向自然界挖掘,也要水平擴散向社會各界交流溝通,艱深的科學原理、學術語言應該轉成大眾的生活用語;因此科技部多年來希望催生台灣科普傳播事業,不僅針對傳播公司製作科普影片給予補助經費,也盼學界能積極參與,達到產學合作的目的,讓科學知識進入大眾生活。
東臺傳播的製作人袁媛長期投身傳媒領域多年,在第四台興起後,有感傳播領域資源不斷減少,需用很少的經費與人力完成節目製作,因此她看準科技部補助費用將能改善其勞動條件,遂投入科普製作領域,之後年年都得到補助拍片。雖然她的藝術與電影背景與自然科學有段距離,但與學術界合作過程中,感受到學者在科學知識上的戮力,開始對科普影片產生熱情,多年來與科學家合作,發揮其影片製作上的長才,將複雜而多層次的科學事實,轉化為一幕幕的影像,試圖透過科普影片傳播科學知識。
跨領域合作這個字眼很「夯」,結合眾人之力的益處好像不證自明,然而跨域合作所需花費的溝通成本有待仔細檢視。袁媛表示,跟學者合作拍片就像「自廢雙手」。袁媛與學者們習慣的合作模式,多是由製作方先完成影片,再由學者擔任顧問的角色,針對影片提供意見。她與台大地質系劉聰桂教授合作的《東亞巔峰》是她首度接觸科普片,兩人碰撞出不少的火花。在她辛苦上玉山取得影像後,與劉教授多次從夜晚敖到天亮調整畫面。以拍攝板岩頁岩畫面為例,袁媛以其美術與影像底子,判斷拍攝時的光線相當漂亮,因此將鏡頭隨著光線移動,然而地質系的劉教授對此不以為意,批評鏡頭不應任意移動,而應用定格方式呈現,讓觀眾深度觀察岩石的紋路,袁媛說:「這就是傳播跟科學很不一樣的地方」。
拍完的影片可能被學者全盤推翻,這樣的溝通過程讓袁媛直呼:「比失戀還痛苦」,然而也就是這些科學家們的聰明與鑽研,讓她十二年來堅持製作科普片。拍攝科普片不僅擁有較多製作經費,還可以上山下海,同時她也看見了科學家對學術的熱忱,科學家可以花上多年不斷鑽研一個領域,雖然腦袋很有料卻不知道怎麼將這些知識傳播出去,因此袁媛下定決心替他們包裝,從此開啟東臺傳播在科普片製作的長路。
袁媛說,「拍攝科普片就是一種集體創作」,會干預創作者自身的想法,所以願意跟學者來回溝通的導演跟企畫編劇不多,「但做這種科學影片,兩手要切掉,你不能什麼都自己來,對錯永遠是科學影片裡面第一個要考慮,講錯了傳播出去很可怕。」
當科普片專家遇上 STS專家
其實「遲來的正義-RCA事件」這部片是「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這個系列作品之一,該系列結合了八個不同的重大社會議題,省思其科學爭議。而這部片的產製,必須放在科技部、政大與東臺,產官學三方的關係中來理解。如同前述,科技部長期以來鼓勵科普影片,除了補助產製方投入,也鼓勵學界參與,近年更希望提高學界在產製科普片的角色,進一步培養產製科普傳播的專業人才。
打開社會S事件的計畫最早由臺師大科學教育研究所的林成涌教授發起,他相當重視科學教育,他認為目前的科學的傳播教育應更寬廣或批判性看待「科學」,既然科技部有計劃推動科普傳播,除了自然科學之外,也應促成有STS觀點的科普教育,因此林教授召集了七位STS學門的老師形成顧問團,與東臺傳播攜手向科技部提案,由杜文苓老師擔任該計畫主持人,透過政大進行計畫相關行政工作,該系列節目遂誕生。
如何讓科普片具有STS的觀點?選擇拍攝主題是一要點,該系列最先拍攝的就是RCA事件,因為RCA在STS界裡是相當指標性的主題。STS專家認為,科學知識的產出雖有優點但也有其侷限,科學知識固然很重要,但應用這些知識的人們怎麼解釋?在什麼樣的社會脈絡去解釋?這些提問相對被忽略。STS學家關心的提問如下,科學知識的產製如何而來?那樣的知識生產是誰在背後支持?為了什麼樣的目標生產這些知識?本片即在這樣的關懷下出發,點出跨國企業帶來的污染與工人身體受害的因果關係,在法律上舉證的困難,也點出過往科學研究的不足。
除了RCA案具有指標性外,也因為RCA是該群教授們的研究主力,所以依此為拍攝主題具有優勢,相關資料已經收集的很完整,加上四年前拍攝時,訴訟案仍在進行中,顧問團中的陽明大學的林宜平教授與世新大學的陳信行老師幾乎成了該案的「陪審團」,對於該案投入甚多,每次開庭皆到場,這些付出能為影片製作帶回第一手的訊息。
而對影像製作專業者來說,重要的是要能吸引觀眾觀看。除了編劇要大量閱讀顧問團給予的資料,袁媛強調,影片的故事線相當重要。以RCA為例,其中自來水跟地下水管線相通這個關鍵,如果以平鋪直敘的方式說可以會較無趣,因此製作公司在影片前,請演員演出女工喝水有異味,因此泡茶葉壓味道的橋段,讓讀者更容易理解該事件。袁媛也提醒,除了戲劇性之外,影片製作者不能只是呈現畫面,而要進一步組織畫面,讓故事有起承轉合,甚至提出觀點,讓觀眾清楚知道這部影片要傳達的訊息。
製作公司與STS教授的跨域合作,溝通成本可能不減反增,在討論拍攝的主題時兩造就產生不少火花。依照合約,該計畫必須拍攝八集,原先教授們設定八集皆以RCA為主題,細緻探討,例如以「該作而未做科學研究」為主題,找很多的案例支持該論調,或者以水、空氣、女工等不同面向切入做深度探討等等。面對教授們「寫論文的腦袋」,袁媛提出反駁,她說拍攝影片分為影部與聲部,教授們非常著重聲部,也就是要說什麼,卻完全沒有考慮影像畫面,「同一個主題拍八集,觀眾沒有人要看。」最終,袁媛勝出,團隊決定找出八個事件拍攝,然而要拍攝八個事件也增加了該計畫的工作量,原本兩年完成的期限也不斷展延,該案經歷近四年時間才完成。
當「科學」被挑戰
除了在影像上意見相左,對於科學知識的認知不同,也影響了雙方的合作過程。計畫主持人杜文苓老師強調,相較於過去科普片在短時間內介紹「準確」科學知識,該系列節目更著重在「觀點」陳述。面對社會重大爭議事件,甚至訴訟仍在進行中,相關影片容易被觀眾認為是在批判、咎責、檢討,因此增加了製作方在拍攝過程中的難度,關鍵人也不一定願意受訪,更有不少相關利益單位前來關切,其中在拍攝廢五金主題時,更引起當地黑白兩道關切,拍攝團隊更被請進派出所。然學者更希望觀眾看見的是事件背後,有關科學、制度遺漏的隙縫,甚至希望顛覆了過往大眾對科學英雄的想像。
杜文苓表示,以六輕一主題為例,因為事件背後的社會關係複雜,加上雙方在科學認知上的差距,製作方全然相信受訪者對科學的「說法」不加懷疑,忽略知識生產背後的權力關係,讓粗剪影片很不「STS」,最後該集影片修改超過十個版本以上。每集的會議都是跨領域精彩的觀點辯論,目前顧問團隊預計將每次的會議資料轉為書面資料,希望將這些跨領域的觀點進行有系統的整理。
袁媛則坦承,部分製作團隊的成員對於本次合作相當不適應,過去接觸自然科學知識拍攝很開心,可以了解深奧的自然界原理,舉例來說,有關六輕事件,其駕輕就熟的是呈現化合物處理的過程;但拍攝該系列不同,要處理社會「大是大非」的爭議,袁媛也表示,不能理解為什麼該群學者一直扮演阻礙的角色。此外袁媛也表示,團隊處理這些議題的能力不足,需找其他的專家來協助支持,且這些STS非影像專業出身,雖然討論過程中有許多學術專業意見,卻沒辦法針對具體影像給予建議。
面對這些跨領域合作的困難,有賴各界不斷來回溝通協調,除了事件中法律、科學的攻防,還要面對田野中真實的社會角力,如進工廠、法庭甚至派出所等,回到學校還需面臨報支等行政工作,團隊的運行仰賴許多溝通工作。袁媛與杜文苓老師扮演了產官學三界的中間協調人,傳達教授與製作方的想法,也盡力完成科技部規則的要求。袁媛表示,「溝通很重要,是我們傳播最重要的事情」;杜文苓老師則表示:「跟各方溝通中所獲得的成長與省思,成為我們製作這一系列科普影集的特別註腳。」
在科技部的推動之下,跨領域合作的科普傳播事業應運而生,這次透過訪談該計畫的兩位重要成員,希望初步整理科普傳播執行過程的困難。兩位專家在訪問中其實點出更多科普傳播中的問題,包含科技部計畫執行上的行政與經費問題,也才得知學者幾乎是義工參與該案,另外還有後續推廣宣傳、跨領域人才缺失等問題,有待更完整的整理與討論。
即便面對上述困難,但學者與製作公司仍舊表示在該計畫過程中學習甚多,肯定跨領域合作有其必要性。杜文苓老師表示,每一個議題其實都是跨領域,RCA跨足法律跟其他的不同的科學、高雄氣爆也不只是工程的問題,還有政策、圖資、圖檔管理、工程倫理、企業社會責任等各種問題,跨域合作是大家彼此要去互相突破的地方;而STS長久以來希望跨足傳播,打破過去主流媒體對於科學既定的印象或者認識,了解科學的侷限,本文希望可以針對此次難得的跨域合作的方式,記錄跨域合作的幾種可能與幾種困難。
2018勞動金像獎|貳獎|《遲來的正義-RCA事件》影片預告
【延伸閱讀】
【2018勞動金像獎作品】資本家愛勞動?台商中國夢的美麗與哀愁
【2018勞動像獎作品】守護山林的無名英雄,在《森林護衛隊》為自己發聲
【2018勞動金像獎作品】追求個人生涯或「相忍為國」?看見謝淑薇職業選手的矛盾與掙扎
【2018勞動金像獎作品】水路上不甘靜默的漁工之聲,由他傳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