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 Samantha Whitney
文 / 霍梓楠(香港教育工作關注組)
這個學期,我報讀突破Trial and Error Lab主辦,由龐一鳴任導師的「遊戲設計及帶領技巧研習班」),,上星期六是實習課,邀請公眾人士參與學員設計的遊戲。遊戲目的是引領參與者在輕鬆、「不知不覺間」、零尷尬地體驗社會議題,引起對議題的思考,在接納、共融的氣氛下,與遊戲主持一起分享自己的看法與感受。
本上篇是我所屬組別的活動報告,之後的中、下篇會分享我如何以班主任的身份與學生一起實踐所學。
遊戲介紹
基本資料:人數約30人,參與者大致上互不相識。時間限制為一小時。室內空間。遊戲帶領者共5人。
熱身遊戲(約10分鐘):經典遊戲「一蚊五毫」
- 每位參與者以抽籤形式決定「身份」:一蚊、五毫、兩毫或一毫。主持提醒大家暫時拋開自己的身份地位。
- 主持會叫一個銀碼,例如$4.1,參與者須盡快組成$4.1。未能成功者是輸家(輸家會被主持訪問)。
- 主持強調就算銀碼較低,也不代表你毫無用處。
主題遊戲(約40分鐘)經典遊戲「砌報紙塔」
- (承熱身遊戲):參與者按所屬銀碼成為一隊,每隊大約八人。「一蚊」組是「富」組,其餘3組是「貧」組(主持不會刻意這樣標籤,但其實參加者會從獲發物資時意識到)
- 「富」組獲發6叠報紙、5把剪刀、2卷膠紙、5張POSTER硬紙、一個硬紙盒蓋。
- 「貧」組只獲發2叠報紙
- 遊戲帶領者有以下角色:市長、兩位巡邏員、兩位福利官
- 市長先簡述背景:每組代表一個地區,現在各位參與者要為自己所屬地區興建「觀光塔」,鬥穩陣鬥高,勝出地區可獲額外資助。
- 市長一再強調這是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比賽,例如不准偷步、評審標準一致、客觀,評審員在公開地方進行。如何評審呢?高塔必須可承載放置在塔頂的兩盒飲品10秒,否則取消資格。通過重力測試後,飲品位置最高者為勝出地區。
- 市長提醒大家,如果某地區認為物資不足,可到福利部索取物資,福利官應該會「好好」服務市民。另外,巡邏員會聽取大家的意見,並向市長反映,市長可能會按社會實際需要作出相應「惠民」措施。市長一再稱讚他們是為人民服務的好公僕提升士氣。
- 最後市長公佈時間限制為20分鐘,可以開始砌搭。
- 遊戲期間帶領者的分工
- 福利官:對於「富」組,福利官會直接按要求給予物資;對於「貧」組,福利官會留難索取物資者,例如罰抄、青蛙跳等等,態度冷漠,也未必會滿足其要求。
- Caption:參與者通過抄寫獲取物資
- 市長:宣佈突發事件(見下文)
- 巡邏員:觀察各組,與各組互動了解情况,告知福利官是否需要控制物資發放數量
- 突發事件
- (遊戲到大約10分鐘)市長宣佈體恤市民辛勞,指派巡邏員「派糖」慰勞大家。(其實對勝出遊戲沒有幫助!)
- 市長宣佈政府財困,須從「富」組徵稅(收回部分物資)「共渡時艱」。
遊戲後分享(約10分鐘)
評審完成後,宣佈勝出組別,然後進入各組分享時間及各組代表向全體報告,最後主持作簡短總結。
平衡「解畫說教」與「探索體驗」
讀者應可大概領略我們的構思:透過改篇耳熟能詳的經典遊戲,在競賽中親身體驗制度對社會的宏觀(例如資源分配)及微觀(例如窮人申請綜援時被留難)影響,反思何謂「公平」。熱身與主題遊戲的連繫不僅在於「分組」,也在於反思社會中貧富階級的分隔與互動。
從遊戲設計的角度看,帶領者實在不應該太過「硬銷」,以及過份地為遊戲承載的議題「解畫說教」。留下空間讓遊戲者發揮、帶領者適時就遊戲者的反應回饋或調整策略,更能體現遊戲的迷人之處。此外,如果帶領者立場過於鮮明,可能會令參與者反感,窒礙他們分享真實的感受與觀點。
不過,如果帶領者過於淡化遊戲帶來的社會意義,則不能令遊戲「昇華」,浪費了一次讓參與者反思社會議題的機會。所以組員討論遊戲流程時,不時要思考如何有技巧地透過遊戲規則、帶領手法及過程中結合社會議題,但不能過於突兀,須順理成章。
另一個掙扎位,是遊戲與社會實况一定有分別,而且如果遊戲太過反映社會實况(太慘情),可能會令參與者難堪、難以獲勝、失去遊玩動機等問題。舉例說,我們設置福利部的初衷,是透過福利官的留難及刻薄,讓參與者感受到申請綜援者的處境。不過,因為我們怕參與者反感,所以我們決定以「小小串」但有趣的留難方式運作福利部,也盡量滿足「貧」組的物資要求。
從遊戲設計反思教學設計
有趣的是,有一位參與者這樣分享:開頭覺得不公平,但其實「貧」組也不要緊,因為有福利部派物資嘛!我們不介意抄寫!!只要肯努力、不放棄就有機會贏!
噢!與我們的初衷完全相反!!不過帶領者其實可以「自圓其說」:假如福利部真的可以在確保政府財政穩健、平衡各方利益、維護基層尊嚴的前題下運作,的確可協助基層市民向上流動……不過,現實的香港是這樣嗎?
小總結:遊戲如何與議題有機、無縫結合呢?如何透過遊戲減低參與者的戒心,願意主動投入參與呢?我覺得這兩點是本課程中最令我深刻思考的地方,也有助我的教學——
現今學生都當教師的直接德育說教「耳邊風」。再者,在現今如此社會環境下,他們對權威與規限有更大的戒心。作為教師,除了在教學過程中實踐德育內涵外,還可以透過日常教學活動、內容與德育的「有機、無縫」結合,多體驗少齋講,促使他們反思有關德育的議題及內容?
當權貴就政治危機四出獵巫、設置禁區,作為教師,是否只有兩條路:絕對不碰政治或者冒險犯禁?有沒有第三條路?想深一層,德育與政治其實悉悉相關。我覺得,學生需要的其實不是教師硬塞斬釘截鐵的政治立場,而是教師刻意或無意中提供的德育體驗活動,思考人與人相處的理想情况及現實難題,而這點正是政治的本質。
下篇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