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庫記者洪育增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震災引發「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又稱:福島核災〉至今屆滿9年。目前正值新冠肺炎防疫期間,環團取消集會遊行活動,改以照片展覽、互動遊戲等方式與民眾互動。環團也在3/10召開記者會,說明目前福島核災殘留的問題,並呼籲政府部門勿忘福島教訓,應盡速面對能源轉型等核電除役問題。
自2011年起,環保團體每年三、四月份皆會舉辦廢核遊行活動,如今受到疫情影響,環團改以靜態展覽等方式,預計4/16-4/30期間在華山文創園區展出。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表示,福島核災居民處境就像目前受疫情肆虐的亞洲人一樣,所到之處倍受歧視。唯一的差別是,疫情能透過藥物研發等進行控制與改善,但反觀福島核災發生至今9年,當地居民的身心靈狀況仍能以痊癒,且台灣面對核電議題仍有許多待檢討、不信任之處。蔡中岳認為政府必須公開透明核電議題等相關資訊,讓民間團體、民眾、政府部門之間有機會認識並討論核電議題。
回望福島 九年來輻射污水、輻射污土等問題仍存在
福島核災至今仍殘留哪些問題與狀況?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以日本環團提供的資訊為例。他指出,福島核電廠一號機燃料棒因地震受損,目前仍遺留殘渣,日本政府原預計於2021年展開殘渣移除工程,如今受到財務短缺、移除技術仍不足等狀況影響,恐將造成工程延宕。
尤其地震當時,為了冷卻核能機組燃料棒碎片而產生的大量「輻射污水」,目前儲水槽已高達960座、逾116萬立方公尺,如今日本政府不僅未妥善處理輻射污水,甚至預計在2022年直接將輻射污水排放入海,引發社會大眾不滿與質疑。
崔愫欣也提到,福島核災爆發後,日本政府為了進行「除污工程」,產生近1400萬立方公尺輻射污土,至今也未被妥善處理,日本環境省〈類似台灣環保署〉甚至預計提出輻射污土再利用等相關計畫,預計將污土運用於公共工程、農地開發等,引來居民及地方政府反對。
同時,崔愫欣指出,東京奧運日本境內聖火傳遞路線預計3/26起跑,由福島縣出發,歷時121天預計7/24抵達東京。日本民間團體針對聖火沿線輻射值進行調查發現,位於核電廠南方的郡山市輻射值為每小時0.46微西弗,甚至位於核電廠西北方的飯館村輻射值更高達每小時0.77微西弗,遠超過日本輻射值安全標準每小時0.23微西弗。
崔愫欣呼籲,台灣必須與福島居民站在一起,共同檢視核能議題。他也提到,台灣的核電廠除役時間長達25年,關於核電廠內反應爐、廠區周邊土壤監測等相關工廠也應加強改善,政府也應建立完善機制,讓在地居民及環團參與討論。
借鏡福島、反觀台灣 核電廠問題頻傳該怎麼辦?
透過福島核災產生的現象與問題,台灣該如何因應當前核電問題?環境法律人協會專員謝蓓宜指出,撇除目前封存中的核四廠,2025年5月前核電廠將陸續到期,核一廠去〈2019〉年7月取得除役許可,核二廠、核三廠仍在運轉使用中,同時也為除役階段進行準備、處於二階環評狀態。
謝蓓宜近一步說明,除役程序必須通過兩項審查許可,一項為向原能會提出除役計畫,另一項為向環保署提出除役環境影響評估,兩種內容分別被審查通過後,才可進行除役。
謝蓓宜提到,目前環團得知核三廠由台電自願向環保署提出除役環說書,但台電卻沒有向原能會提出完整除役計畫內容,包括除役技術、規範等,未來恐將產生除役計畫與環說書內容不一致等狀況。
謝蓓宜強調,目前的除役內容與程序並沒有提及轉型正義、在地民眾未來生活模式、在地產業結構等相關影響與評估,也沒有讓居民與環團瞭解除役相關內容、參與監督機制,甚至關於台電將如何從核電廠遷出核廢料?仍為未知。
謝蓓宜呼籲,台電與政府各單位應立刻著手規劃除役內容,尤其核廢料處理更為費時,政府應讓整體社會妥善面對該項問題。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瀅提到,過往台灣發生多起核電廠爆炸事故、設備老舊等問題,甚至核一、核二、核三廠皆鄰近斷層,一旦發生地震恐將造成更多災情。
同時,核四廠從1999年興建至今卻苦無成果,不僅反覆故障、違法變更設計等,甚至從2003年起遭監察委員彈劾、糾正,認定興建過程不安全、偷工減料等。蔡雅瀅強調,政府不應再浪費台灣有限的資源興建屢次發生問題的核電廠,應早日進行能源轉型等政策。
核能並非萬能 環團呼籲政府應妥善面對核電議題
「為什麼國際間要想盡辦法減省用電、使用低碳能源?因為核電不是真正因應氣候變遷的解決方法。」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執行長楊順美痛批,有些人主張透過核電進行減碳,實為不智之舉。楊順美提到,目前國際間核電佔比降低,甚至新建核能反應爐的數量也逐年減少,且世界各國興建核電廠時面臨的困境與台灣相似,例如:實際興建時間及經費皆超乎預期等。
楊順美認為,核電廠興建時間約為10年,過程中不僅耗時耗成本,氣候變遷狀況早已超乎世人想像,如今卻仍有部分人士主張「核電減碳」,他不禁反問:「為什麼要蓋核電廠?為什麼不能用低成本、更快速的方式因應氣候變遷呢?」楊順美呼籲,再生能源減碳又低廉,才能有效解決氣候變遷問題,並且成為未來能源發展的契機。
台灣環保聯盟會長劉志堅提到,期許未來政府能落實非核家園及能源轉型相關政策,於此同時,關於再生能源的相關發展也應顧及當地環境及生態,避免造成負面衝擊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