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庫記者楊鵑如
臺灣護理產業工會、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及臺大醫院企業工會等團體為了瞭解全台醫護人員在疫情期間第一線的真實處境,在3/16發起四天的問卷調查,獲得424筆回覆。
工會針對調查結果指出,約三成的人認為護目鏡、防護衣及及N95口罩等裝備不足,約七成的人認為「護病比過高、不安全跨科支援、非自願待命上班及禁假」等情形仍顯著。呼籲政府對於醫護人員的防護裝備應比照口罩政策,成立「防護衣國家隊」,持續追蹤醫護人員裝備問題。
醫護人力早不足 疫情期間負荷更重
臺灣護理產業工會會員代表、護理師張子珩表示,因3月時與「全球護理工會聯合組織」線上開會,欲向其他國家護理工會分享台灣防疫狀況而發起問卷調查。工會在3/16-3/20針對全台醫護人員發起問卷調查,有424筆回覆,8成填答者在醫療院所工作,2成在診所或長照中心等其他機構,平均年資8年。問卷內容中詢問醫護人員對於個人防護裝備、人力配置、確診病患照顧及醫護出國禁令等情形的主觀感受(非常不足-非常足夠列為1-5等級)。
以護理人員在向院方主管領取裝備時的主觀感受,是否遇有限制或要求重複使用而論,問卷調查顯示近三成護理人員對於護目鏡、面罩、防水隔離衣及N95口罩是否充足感到擔心。張子珩說,雖衛福部長陳時中在3/11曾發文向醫護人員喊話「政府會準備好足夠裝備」,但前線醫護人員的感受卻不是這樣。
張子珩舉例,有醫護人員透露照顧新冠病毒病人的專責病房,需要視情形穿品質、厚薄不一的防水隔離衣,薄款防護衣一撕就破,背後完全沒有遮蔽,厚款防護衣也會露出頸部或小腿,需另外自行圍住,反應出隔離衣供給是否不足的擔憂。工會呼籲,即便防護裝備都符合規範,若政府能向口罩政策一樣設立「防護衣國家隊」,能給醫護人員更好保障,降低其心理壓力。
在醫護人力配置上,工會一致認為在疫情前醫護人員就未補足,勞動條件低落;疫情後調查前線人員對於超時加班、護病比過高、禁假、禁特休、不安全跨科支援、非自願待命及彈性放假狀況仍顯著,7成的人認為不但未改善甚至加劇。
張子珩批評,院方勿用防疫需求名正言順地對醫護人員採用不合理管理手段,呼籲政府與社會應嚴正看待醫護人力不足問題。
光鮮亮麗的防疫成績後面 是很多醫護人員撐起
臺大醫院企業工會理事、護理師吳政廷則指出,疫情期間的「不安全跨科支援」狀況嚴重。有醫護人員舉例,有些醫院將感染科及腫瘤病房改成專責照顧新冠病毒確診或疑似案例之病人,原本的病人移到內科病房,造成內科護理師在非腫瘤醫學相關訓練下,需硬著頭皮按照醫囑照顧病人,使用具有副作用的「化療藥」難保發生溢撒,恐對自身造成影響。
「在光鮮亮麗的防疫成績後面,是很多醫護人員撐起的,呼籲社會大眾不要為難醫護人員。」吳政廷認為,疫情前「護病比」便居高不下,一護理師最多恐照顧數十病人,然而疫情讓又讓護理人員多出更多工作,例如疫情期間護理人員還要管控病房內部進出的家屬或病患,甚至幫忙發口罩、寫防疫自主聲明單、量體溫、詢問接觸史、職業等,中斷原先給藥治療的療程。
吳政廷也要向社會大眾喊話,有些病人不清楚防疫政策,不耐久候與醫護人員發生衝突;有時護理人員須身穿防護衣與家屬說解釋政策,使得療程難以順利進行,呼籲應善待醫護人員。
吳政廷最後哽咽地說,護理師經過這些工作後,即便是照顧未有接觸史的新冠肺炎疑似病人,自己也會感到壓力「自己能跟家人吃飯嗎?可以跟另一半擁抱嗎?」希望能讓每個人了解到護理人員的辛酸。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醫師陳亮甫批評:「若院方靠壓榨醫護人員達到防疫目的,還有臉跟政府拿獎勵金嗎?」
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理事護理師簡鈺珈則表示,醫護人力不足是根本問題,近年人力未補足,防疫措施又額外增加醫護業務,沒有足夠人力配置,因此讓現有人力承受更大的壓力。工會呼籲政府應多宣導醫護人員的「職場爭議平台」,增加前線護理師的溝通管道。訴求政府應強制醫院以盈餘改善護理人力狀況,違反者應評鑑降級作為懲罰,嚴重者不得請領本次防疫獎勵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