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特別感謝 Flicker 創作者 Elvert Barnes
編譯/公庫記者洪育增
受到新冠肺炎影響,世界經濟局勢與環境發展大翻盤,究竟哪些途徑能讓整體社會恢復秩序,甚至變得更好呢?4月11日由170位荷蘭專家學者在特洛日報(Trouw,又稱忠誠報)發起連署,並提出五大方針,要求荷蘭等世界各國制定相關政策,藉此扭轉新冠肺炎帶來的威脅與影響。
根據特洛日報報導指出,這群專家學者分別來自荷蘭8所當地大學與相關學術機構,並著重於社會學、環境科學等研究背景。專家學者強調,新冠肺炎影響全球生活的同時,也提供一項歷史性契機,倘若世界各國制定相關改善政策,不僅可降低新冠肺炎衝擊,整體社會也會變得更加穩定,並優化全球商業模式。
連署書內容提到,WHO已有相關研究結果發現,全球每年約420萬人死於空氣污染。甚至受到近年氣候變遷影響,2030年到2050年將額外增加每年約25萬人死亡。尤其透過經濟發展模型分析,專家學者認為受疫情影響,各國近30年將產生更大規模經濟震盪效應,如果人們對生產及消費等需求持續與日俱增,將會造成更嚴重的經濟破壞。
特別是以新自由主義國家為首的狀態下,機械化生產等帶來的經濟規模將全面潰堤。專家學者警告,在疫情肆虐的前提下,若人類沒有減少環境污染等問題,甚至未針對消費與生產模式進行改善,未來將有可能發生更趨惡化的環境危害,新冠肺炎病毒也有可能達到危險高峰,產生更無法挽回的災難。
170名專家學者共同提出以下五大方針,盼能有利於公部門與民眾共同度過新冠肺炎危機:
1.減少非永續式開發行為與GDP成長之間的關聯:專家學者建議,應減少關於石油、天然氣、礦業等開發行為與相對應的GDP成長,避免過度消費及生產活動。並將開發資源轉移到乾淨能源、教育、醫療衛生照護等較為永續的發展方式。
2.著手於經濟重分配:針對經濟層面的改善,專家學者認為可建立一套普世社會適用的系統,對於收入較多者採用累進徵稅的方式,將可與較低收入者達到平衡。同時,應減少勞工工時、工作內容科層化等狀況。政府也應加強醫療、教育等健康照護工作與基礎公共服務,改善整體社會內在價值。
3.農業轉型應朝再生方向發展:專家學者認為,新冠肺炎期間恰巧可加速農業再生發展。尤其當人們的生活範圍僅限於家戶周遭時,更有機會有效利用在地食材。同時基於維護生態多樣性,政府也應鼓勵企業使用在地蔬果進行食物生產,藉此提升農業工作者的薪資與蔬果產能,達到農業再生、永續發展等轉型目標。
4.消費者減少不必要的消費與旅遊:專家學者建議,一般消費者可減少過往奢侈、浪費式消費活動,像是侵入大自然的旅遊方式,以及大規模購物等消費模式,並選擇較為永續、安全、必要的消費與旅遊方式,不僅對環境有益,更有利於經濟發展。專家學者強調,尤其新冠肺炎源自於人類與日俱增的商品消費及國境往返,透過降低不必要的消費與接觸,更能有效降低病毒傳染,同時改善社會經濟與自然環境。
5.取消債務:專家學者認為,為了讓人們恢復正常基本收入,政府應針對勞工、小企業主,以及經濟較為弱勢的國家進行債務減免及取消等措施。尤其當前經濟結構遭破壞的情況下,透過這項較為激進的政策,將能更有效恢復社會經貿秩序。
參與連署的荷蘭烏特勒支大學哥白尼永續發展研究中心博士朱佩賽·費歐拉(Giuseppe Feola )接受訪問時提到,上述五項方針是專家學者們透過研究結果得出的結論,為了有效預防氣候變遷、大規模流行病等狀況,各國政府必須將上述五大方針納入相關政策,才能有效維持環境循環系統以及社會發展系統,並維護生物多樣性。
170位專家學者齊聲呼籲,當前危機即是必須盡快降低新冠肺炎造成的影響。即便目前已發展許多有益於社會與經濟的方法,像是社區支持系統、在地組織系統,以及受航班停飛與生產停滯影響,產生較低污染排放、較少溫室氣體排放等正向結果,但上述方法只能看見短期效果。
長期而言,若要有效改善社會經濟與環境發展,各國政府必須制定相關政策,才有辦法建立更趨穩定、公平、健康、多樣的經濟與環境發展型態。科學家也提出警告,若各國政府未進行相關調整,全球環境與氣候將會產生更不可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