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郭伶妤
清明過後,即便新冠肺炎疫情使掃墓人潮減少,今年的草又長得特別快,此時,仍是走進墓仔埔踏查、晃悠的最佳時機。南山公墓,這個幾乎是全臺灣最大最悠久的墓葬群,正在向所有愛好墓園、墓葬文化和臺灣史的人招手。神秘、溫柔卻又急切。
2018年1月,台南市政府開始分期分區設立遷葬公告,要求墓主家屬於約一年內完成。而在更早之前的賴市長時期,就已經有公墓遷葬、墓地活化、公園化等打算。面積約94.7公頃的南山公墓,不同區段分別以興建兒童公園、保留民政局用地、設立一條龍式殯葬專區、道路拓寬,以及諸如防治登革熱、河川整治、強化治安等原因籌劃遷葬。
都市開發的浪潮下,生者與逝者所使用的空間產生了擠壓和衝突,也為台南,乃至全臺灣丟出了現代化與文資保存的重要命題。
微觀與巨觀的歷史圖像 垂直與水平的考察勘驗
府城開發早,人口的匯聚產生了喪葬的需求。而南山公墓位於大南門外的「南郊」,早期人跡罕至,便開始形成墓葬群,現存的南山公墓,其實還只是當時的一小部分。目前在墓區所發現年代最久遠的墓塚,是明朝崇禎15年(西元1642年)立石的曾振暘墓,已被列為三級古蹟。文資保存運動組織「地上台南」召集人李時光提到,其實曾振暘的身份迄今成謎,該座墳墓的文資價值在於它的年代,而非墓主身份。這一點,打破了許多人「只有與名人相關的歷史現場才值得保留」的迷思。
除了悠久的年代和著名歷史人物,那些在府城打拼最後長眠於南山公墓的小市民,也值得被記憶。李時光以陳修五為例,這個平凡的地方公務員,曾在1895年日軍攻入台南時,夜半手持火把,同基督長老教會牧師宋忠堅以及傳教士Thomas Barclay等人走向南門外越過二層行溪與日本軍團談和,和平開城保全府城免受血腥屠殺。
這裡保存了大量府城的故事,時間軸橫跨南明、明鄭、清領、日治到戰後。但李時光與其他支持地上台南的文史專家認為,市府承諾的地上墓塋文資調查並不完善和足夠,應同時進行考古試掘。地上一百年、地下三百年,應確認經過數百年的堆疊,地下還留有哪些年代超過四百年的遺骸、棺槨、墓塚、陪葬品或其他任何文物。整合水平與垂直的勘察,才能拼湊出更完整的歷史圖像。
消失中的造墓工藝 被淡化的文化與情感連結
歷經四百年,墓碑和墓塚樣式的轉變,見證了臺灣工藝與墓葬文化的千姿百態。從墓園南側師爺塚裡型態簡易的墓牌,到具有伸手、墓龜、供桌、后土、金爐等等的漢式墳墓,展示墓葬形式與生活水平的進展。在時間和統治政權流轉下,傳統墓塚開始和日式石柱型的墓碑、洋式花磚和大理石材等不同元素交融,並發展出多樣的墓塚形式。李時光還提到,南區海退浮陸的沙質地,在南山公墓尤其能清楚看見沙丘和河谷地形。因為出產沙土,早期台南的師傅泥塑工藝精湛,在南山公墓可以看見許多墓肩上活靈活現半浮雕式的童男童女「聰明伶俐」,或者伸手上的線條流暢「螭虎」(傳說是龍生九子的么兒),皆具高度藝術價值。
此外,墓案上的題字和伸手上的墓聯也大有學問。李時光表示,這些文字可以是表達墓主的人生成就或理念、對陽世子孫的期許,也可以是用「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等等對句勾勒出風水意象,各式墓聯都展現出傳統文學寫意簡練的美感。陽宅有春聯,陰宅有墓聯,墓塚反映出的就是臺灣傳統文化下的另一種「生活方式」。
然而1991年12月30日開始實施部份禁葬,到2008年全面禁葬,三十年來造墓師傅紛紛轉行,泥塑工藝也幾乎失傳。換言之,南山公墓可能是現存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墓葬泥塑場域,若因遷葬或開發計畫而剷除,將無法再現。不只是造墓工藝,掃墓祭祖的文化傳統與情感連結,恐怕也會被所謂立體化、現代化、一條龍式的殯葬專區斬斷。「那會是一種文化認同的割裂。」
求取現代化與文資保存得最大公約數
南山公墓具有多重文史價值,地上台南認為應該在尊重墓主家屬遷葬意願的前替下,盡可能完整保存下墓塚,作為重要的文化資產。台南市府目前雖已停止遷葬作業並強調有進行查估和列冊追蹤,但除了前述的地上墓塋勘查不夠周延,地上台南召集人李時光還談到,有部分工程人員以噴漆將查估編號直接寫在墓碑或供桌上,造成難以修復的損傷外,更是對墓主和家屬的不尊重。
另外,她表示,有其他民團將南山公墓即竹溪全區提報為「文化景觀」,其實並不具法律的強制效力。《文資保存法》中的罰則部份,僅針對拆除或損壞古蹟、暫定古蹟以及自然保留區者,處六個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上二千萬元以下罰金,對破壞文化景觀甚至暫定文化景觀並無明確處分。而第61條規定「史蹟、文化景觀滅失或其價值減損,主管機關得廢止其登錄或變更其類別,並辦理公告。」等於即使南山被列為文化景觀,在法律上仍是相當弱勢的文化資產。
面對追求現代化的社會以及講究居住品質和居民,李時光直言:「我們也不能說這裡都不要動,否則你的成功機率會很小,又惹人厭。」南山公墓確實存在雜草叢生以及棄置垃圾和事業廢棄物的問題,但她認為,除草作業屬於市政府工務局養護所和殯葬管理所業務範疇,應積極處理,而垃圾問題則應該透過附近里長的監督、追查來改善。以環境髒亂為理由要求遷葬,其實有失公允。
改變一般大眾對墓仔埔的忌諱並不容易,但李時光表示,地上台南辦理的墓區走讀踏查活動,以及在社群媒體上製作文史介紹和新聞專題,都是期待讓更多人認識南山,提升對墓葬文化以及文資保存的了解與關注。她也不諱言,在市府積極推動墓園公園化、一條龍式殯葬專區甚至其他開發計畫的情況下,會和市府正面對話、直球對決。最差的狀況,只能希望至少將幾門最具歷史意義和故事性的墓保留下來。屆時,很難再以具體的墓塚、墓塚之間的關聯以及墓群的座標,為府城四百年的光輝做有脈絡且具地域連動性的論述。
「一座偉大的城市,必然有它先進的建設,但也一定會有周延的規劃。並不是一昧要去活化土地來開發,然後捨棄掉綠地、捨棄掉自己的歷史。」李時光說道。將南山整理得更加乾淨明亮,同時完整保留墓葬群與沙丘、河谷地形,作為一個歷史、文化、藝術、文學、自然和生命教育的場域,以及一個埋藏府城最迷人前世今生的地點。讓南山公墓可以不再讓人退避三舍、影響居住品質或被視為都市發展的絆腳石,真正成為一片值得全台南,乃至全臺灣驕傲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