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鏡週刊為不當報導「黃氏兄弟」一事,緊急做出新聞下架、公開道歉與承諾設立自律機制的補救措施。然而在道歉啟事下的1.3萬個表情回應中,憤怒高達1.1萬,8千多則留言中,依然可見眾怒未消,輿情依然炎上,絲毫沒有消散跡象。熱線作為與同志社群同在二十多年的組織,深刻理解群眾為何如此憤怒難平。
道歉卻不認錯,無異提油救火
鏡週刊的道歉啟事中,僅一句空泛的「違反長期追求的性別自主多元價值」,但到底哪裡違反,又如何違反所謂「性別自主多元價值」,卻不清楚。鏡週刊娛樂組明知該報導刊出之後,瑋瑋形同出櫃,依然執意爆料;在6/4瑋瑋拍片回應後,不僅記者持續報導,還在報導中把出櫃責任推淨,反倒說「瑋瑋勇敢坦承自己的性向」;最後又在聲明中,以口號式自我撇清「約砲不分異同,同志戀愛平等」、「本刊在此聲明,……未逼他出櫃,」作結。
這種持續消費瑋瑋的行為,群眾都還歷歷在目,轉眼間只以一句「違反長期追求的性別自主多元價值」帶過,沒有一句提及迫使瑋瑋出櫃,道歉而不認錯,也迫使同志社群不得不繼續憤怒下去。
輕忽結構壓迫,挑起同志被迫出櫃的集體創傷
也許許多媒體過去從未明白出櫃對同志的意義,也許在迫於輿論壓力而道歉後,依然按捺著忿忿不平:不過就是出櫃,同志為何如此憤怒?
熱線在電話線上陪伴過上萬名同志的徬徨無助,我們無法告訴你,有多少同志從小就被迫學會恐懼學會隱藏,害怕一旦出櫃之後,一夕間會失去爸媽、失去親人、失去朋友。就算我們生於美滿家庭中,依然常常被迫一個人扛著這個身份長大。這種孤寂感在心理長年累積下來,形成了巨大的黑洞,這種沈痾不是一句同志友善可以輕易化解,也無法在婚姻平權的歡慶中立即療癒。
不要忘記,2018年的公投過程中,同志社群遭受到各種抹黑與攻擊,更因為公投結果,讓同志感受到自己依然是異類,不應享有與一般人一樣的平等對待。尤其是在婚權運動中無役不與的鏡週刊,你們應該最清楚。
請讓我們再點開瑋瑋的影片,重新聽他一字一句地說:
「這世界真的還是有很多很討厭我這樣子的人,他們就會用一些言語,讓我覺得我好像不應該是這個身份,我好像跟別人不一樣,我就好像做錯事情一樣。」
「我不知道為什麼我的心裡就會一直覺得,我身為同性戀,很對不起照顧我的爸媽。」
即便他完全認為身為同志沒有錯。但我們可以看到,從媽媽、家人、工作伙伴,到廣大粉絲,他不斷的想對所有人道歉,好像做錯了什麼。
我們無法告訴各位,有多少同志朋友聽到這些對話,瞬間崩潰爆淚,因為每一句話,瞬間點燃我們過去所有恐懼、害怕與孤寂,好像又回到那個徬徨無助的小孩,單獨面對整個社會巨大的不理解,為自己的存在而不斷貶抑自己。
明明沒有錯,卻還是不斷想道歉,所有同志都理解,這就是創傷。
我們從未指責鏡週刊詆毀同志,但娛樂組以爆料手段,挾帶約炮的性污名,迫使同志出櫃,這已經不只是什麼道德議題,你們帶來的是傷害,點燃的是整個同志社群的共同創傷。這幾天,你們已經感受到群眾巨大的憤怒,但是,何時可以正視我們背後巨大的傷害呢?
個人合意性行為,無關公眾利益,也非本事件爭議點
目前為止,鏡週刊對這系列報導唯一的自我辯解,就是公眾人物約炮,所以可受公評。言下之意,即便當事人是異性戀,鏡週刊也會同等處理,請同志朋友不必雙重標準。
對此,熱線必須鄭重強調,你們帶來的傷害在於讓同志被迫出櫃,並同時操弄且強化約炮的性污名。
不管是不是同志,即便公眾人物,一次成人之間無關乎欺騙的合意性行為,很難看到有什麼公益性與新聞價值,會需要連發8篇系列報導,鉅細靡遺的大肆渲染。說穿了就是透過道德指責的包裝,來滿足媒體對個人性事隱私的窺異獵奇。
而這次群眾的廣大回應裡,正也透露出訊息,我們多數人已開始厭倦不斷接收這類假借爆料包裝的他人私事,即便是異性戀的八卦也一樣。
媒體的兩面手法?逼人出櫃的慣犯,也是認真好媒體
以公眾人物的私人情事為獵奇目標,迫使對方出櫃,並不是鏡週刊娛樂組第一次的報導:2018年造成炎亞綸出櫃,2019年造成黃捷出櫃,2020年輪到黃氏兄弟。一年一起事件,像是排好出櫃額度一樣定時定量,在今年終於踢到鐵板,引犯眾怒,其實一點都不無辜。
然而,當我們點開鏡人物專欄,以同志為關鍵字搜尋,我們依然可以看到許多相關報導,細膩而深入討論了各項議題。
當各大媒體討論同志父母,但實則只聚焦在媽媽身上,你們細心呈現爸爸接受同志子女的心聲。在歡慶同婚通過同時,你們已經開始追著同志無血緣收養議題跑,帶給社會「愛是我們仨」系列故事。對於殘障者的做愛權,你們不窺奇不嗜血,平實呈現了手天使們的故事。性平教育15週年的專題報導也絕對是脈絡清晰兼具感性的佳作。更不用說在婚權爭取過程中,每一篇報導的用心與完整。
鏡週刊一邊有鏡人物如此認真的耕耘多元議題,另一邊娛樂組又不斷迫人出櫃,彷彿是真實世界的人心難料,讓人處處提防,最後卻一發不可收拾成為公民社會眼中大敗筆,令我們十分感嘆不知該如何協助改善。
道歉只是開始,落實自律機制才有對話空間
畢竟道歉還是有意義的,至少這個道歉,讓熱線願意相信鏡週刊在同志友善上仍有進步空間。尤其只要真正落實鏡週刊所承諾建立的自律機制,就能打開互相理解的空間。
熱線相信對話會帶來改變,蘋果日報一度作為台灣最腥羶嗜血的媒體,卻能在這幾天鏡週刊下架新聞,成為少數守住界線、沒有轉貼任何一篇原始新聞的自律媒體。
作為蘋果日報自律的前外部委員,熱線參與了長達三年與蘋果的對話,從衝突到理解,見證了整個改變歷程,也證實了若能落實自律機制,改變並非只是紙上作業而已。
對此,我們期待鏡週刊能儘快確立自律機制的進場,熱線也很樂意在這之中提供協助,為性別平等、同志友善把關,也更能促使鏡週刊成為更優質的媒體。
優質的媒體環境,仰賴你我有意識的選擇
最後,這幾天許多朋友使用「擷圖」的方式轉貼,嘗試使該系列報導迅速在社會中發酵卻不助長其網路聲量與點閱率,反映出關心同志議題的朋友具有高度的媒體閱聽人素養。這樣的進步絕不是憑空成長,是許多人有意識選擇下的產物。
然而,在各大社群媒體上陸續出現一些以此次事件作為素材的創作,許多朋友都發現在大多都是正向支持黃氏兄弟的風向當中,仍不乏有一些具有潛在創傷可能性的作品。我們也要呼籲大家不要再轉發、分享任何從事件延伸出的擷圖、或是再製圖片,以免對當事人造成再一次的傷害。
我們除了希望此次事件不只促進媒體自律在傳統媒體中更加落實,更能在新媒體、自媒體等廣大的媒體中發酵,進而促進台灣整體的媒體環境能夠對同志的多元社群更加友善。
熱線持續與大家同一陣線,一起用更多有意識的選擇,實現同志友善的台灣媒體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