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庫記者吳容璟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去年1月2日遭校方決議自109學年度(2020年9月起)停招,引起師生強烈反彈,質疑程序不當,同年8月,教育部以世新大學未符合校內增設系所辦法提出停招申請,事前也未與師生妥善溝通為由駁回停招申請。校方不服教育部處置向行政院提起訴願,訴願結果今年4月15日出爐,行政院訴願委員會因「尊重大學自治」撤回原處分並要求教育部重審,並於6月15日公布重審結果。
世新社發所師生及學界擔憂教育部恐遵照行政院決定書更改先前判斷,轉而做出停招的決定,社發所與高教工會於6月2日發佈連署聲明,並於6月9日召開記者會要求教育部堅守原則、審慎重審,呼籲教育部挹注資源支持人文社會、通識教育學科等發展。
社發所停招爭議多 程序?溝通?招生?清算?
世新大學若要申請停招,原應依《世新大學增設調整院系所學位學程辦法》(簡稱:增調辦法)第4條第1項所定程序,需系所「由下而上」提出申請,經所務會議通過後提交院務會議,再經校方研究發展處提交校務會議。但是,校方卻跳過系所、跳過學院,直接由研發處提交停招案,在去年1月2日校務會議中通過停招決議,向教育部申請停招,此舉遭社發所師生批評「程序不當」、「黑箱滅所」。
社發所教師聲明指出,教育部發函告知世新大學「系所停招影響師生權益重大,學校應於規劃階段即與師生溝通,包含停招考量、學生受教權益及教師流向輔導等,完成校內程序並經校務會議通過後使得向本部提出申請」,由此可知校務會議前校方須與師生溝通協調,不過,社發所教授陳信行卻表示師生直到停招案被排入校務會議議程才得知。通過決議後校方多次發函要「溝通」,陳信行怒斥此種「事後溝通」是在「玩弄程序」以符合教育部要求。
世新校長吳永乾表示社發所停招理由為「招生率與畢業率太低」,並指出社發所106、107學年度連續2年註冊率未達50%,101至105學年度註冊人數39人,只有6人畢業,近4年更無人畢業,對此,社發所所長黃德北批評吳永乾資訊完全錯誤。黃德北表示,社發所過去4年有31位學生畢業,99、100、102及104學年度都註冊率100%達到9名學生滿額,甚至104學年度招生爆滿,在校方要求下將名額9名提高至12名,導致106、107學年度因不能滿足增額後的12名標準,招生率才只有50%,但學校竟以此為由停招社發所。
面對校方不顧程序也要決議停招,時任社發所副教授的陳政亮質疑校方是「不容許當今大學有跟校方不一樣的聲音存在」。黃德北也表示,自2017年世新董事長周成虎上任後就停刊世新破報、立報,並在校內海報牆上限制學生言論自由等作為,已被外界質疑「破壞世新創校人成舍我精神」,並且,世新漲學費及兼任老師權益等爭議皆有社發所師生參與抗議,恐因此才得罪學校,導致被強制停招的局面。
大學自治恐成濫權 陳信行:校方自由不等於學術自由
行政院訴願委員會4月15日公布訴願決定書(院臺訴字第1090169449號),撤銷教育部關於「駁回世新社發所停招申請」的決定,要求教育部重審社發所停招案,理由包括:校方雖不合校內程序但尊重大學自治、要求校方需與師生溝通之公文並無法源依據等。針對訴願決定書的內容,社發所師生委託律師詹順貴、翁國彥撰寫法律意見書陳述該決定書的問題與建議,並於5月18日呈報教育部,但至今教育部仍未回應。
教育部必須重審109學年度停招一事,也讓已完成報到的109學年度新生處境十分尷尬,社發所新生方以清坦言,知道校方訴願成功時正值研究所放榜階段,除了錯愕震驚外,也不知如何向家人交代,他說「難道我要跟家裡說我可能是最後一屆的學生嗎?」方以清質疑若教育部重新核准109學年度停招,新生該何去何從?
依《大學法》第1條規定,大學應受學術自由之保障,並在「法律規定範圍」內享有自治權。訴願委員會認為,教育部若增加法律沒有規範的限制,如要求學校符合校內程序提出申請、事前與師生妥善溝通等,恐會違背大學自治之精神。陳信行認為憲法保障的學術自由與教學自由不應是大學董事會或校長的大學自治,而應是全體大學師生的民主自治,是他們得以探討知識、暢所欲言的自由。
社發所師生呈報之法律意見書也指出,世新貿然決議停招的行逕違反行政法準則之「比例原則」(又稱必要性原則/最小侵害原則),意即若有侵害較小但仍能達到目標的措施就必須優先採取,世新大學若以招生情形與辦學不佳為由欲調整社發所的招生名額,也應先採取「減招」來降低名額的方式,而非直接採取「停招」此種直接侵害師生權益的做法。
此外,訴願委員會認為教育部因師生抗議才嚴加審查停招申請有失公平,陳信行直言將「校方有無注重師生權益與充分溝通」作為審查原則本就是教育部應該做的,陳信行坦言過去社發所也停招過英文學程與在職專班,校方都是依程序且與師生充分溝通,雙方滿意的情況下才停招,因此這次世發所強行被停招才會引起反彈。
人文社會學科漸消失 大學變成職業訓練所?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副教授周平指出,近20年來台灣的民主化在兩股風潮下受到迫害,一是強調績效和指標的新管理主義,二是重視市場、把教育當作商品操作的新自由主義。周平表示許多學校為符合註冊率或門面上好看,而降低入學和畢業門檻,甚至教授要負責招生、許多科系被不當停招等問題叢生,重視人文關懷、社會批判這些「不賺錢」或「意見多」的科系就容易被犧牲,例如南華大學的通識中心已近消亡,這次的社發所也是同樣的案例。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黃厚銘認為大學應是讓學生能培養批判思考、普遍性學習的場域,本就不應以實用性、以績效等考量來做為經營的唯一指標,「那些看似對職業沒有直接貢獻的學科,反而是凸顯大學的特別之處」他批評若「大學」再不重視人文社會科學之經營,就「請改名回技術大學或專科學校」。
此外,黃厚銘也強調「大學自治應以校園民主為前提」,讓大學師生都有權參與大學事務的決策,然而,大學內部的權力關係複雜導致校園民主難以實踐,即便校務會議規定教師與學生代表的名額,但其實不具有實權,黃厚銘提到許多大學教授為了升等與前途考量不願也不敢在校務會議發言。
臺灣學生聯合會副秘書長黃彥誠表示《大學法》第15條規定,校務會議上學生代表不得少於十分之一,但學生代表通常淪為「校務會議上的裝飾品」,不僅提議無法被納入決策,還得為校務會議背書,顯示學校的「民主性」。
社發所與高教工會6月2日發佈的連署聲明截至6月11日 已有390人連署,提出訴求包括呼籲教育部審慎重審社發所停招案、設立「減停招審核委員會」評估系所公共價值及辦學成效,及要求教育部增設專門預算,鼓勵、支持通識教育、人文社會、基礎學科系所發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