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社運發電機

【採訪通知】照顧責任不應分性別——產後第一個月「產假+配偶九成薪育嬰假」

文/托育政策催生聯盟

照顧責任不應分性別——產後第一個月「產假+配偶九成薪育嬰假」
雙親共同育兒,一個家兩份薪水 讓台灣女人願意生育!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和生育改革行動聯盟今日共同召開父親節記者會,呼籲勞動部放寬法令,將現行一次請六個月為原則的育嬰假制度,改為父親可在嬰兒出生時同步只請一個月育嬰假,但該月得領取九成薪的留職停薪津貼補助。用請假時間較短、但薪資替代率高的育嬰假,提升新手爸爸的一個月育嬰假申請率,改善年輕女性蠟燭兩頭燒或孤立育兒的困境。

現場邀請到阿澤爸爸。在政府還沒有制度支持的時候,阿澤就是自己湊滿年假和無薪事假,休一個月,陪同太太產後坐月子、照顧新生兒的新世代男性。阿澤說,台灣對坐月子想像相對傳統,似乎月子中心二十萬一定要花下去,但他自己幫太太坐月子,可以省下一大筆花費;太太親餵的時候,他可以在旁邊陪同舒緩心情;他更自豪地說,自己是家中第一個幫小孩洗澡的人。太太產後由他請一個月的假,對伴侶關係、親子關係的好處很大。如果未來政府對於父親參與育兒能有制度性的支持,那他就不會是特例,將有更多男性加入他的行列,台灣也能成為更友善兩性、共同育兒的社會。

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理事長諶淑婷表示,傳統台灣男性以為自拍一張照片就是參與育兒,花大錢送太太進入月子中心就是疼惜老婆,但其實女人離開月子中心後,往往有一種從女王變成僕人的感受,因為回到家又是自己孤軍奮戰!那不免就演變成產後憂鬱。如果政府能推動一個月、九成薪的育嬰假,一方面是銜接台灣的坐月子文化習慣,另方面對男性參與照顧也是非常有力的誘因。諶淑婷也指出,育嬰假目前限制雙方有就業、一方才可申請,其實也有貶低共同照顧價值的疑慮,應思考改進。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召集人劉毓秀說,他其實是先生幫忙坐月子的先驅。三十幾年前生育的時候,就是他的先生幫坐月子,煮麻油雞、腰花,都難不倒他。也從那時候開始,家務育兒工作就是一起做,形成實踐平等精神的婚姻關係。劉毓秀強調,北歐用國家制度提高男性育嬰假的申請率,一方面是實踐家庭內的性別平等,另方面也讓女人不會蠟燭兩頭燒,可以比較輕鬆兼顧就業與生育。所以北歐國家的女性就業率、生育率,可以維持雙高。公共托育加上雙親共同育兒,這是已開發國家生育率逆向回升的關鍵。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長謝國清則分享,台灣的性別關係已經慢慢改變了,愈來愈多男性願意街上背著孩子到處跑,家長團體也常常是女性理監事出席會議,但帶著孩子、先生一起過來,先生幫忙照顧、陪玩。如果勞動部願意這個時候修改立法,一定會有效引導更多爸爸參與育兒。尤其產後一個月,如果爸爸角色有發揮,那對照顧產婦、照顧新生兒一定都有很大的幫助。

婦女新知基金會政策部主任覃玉蓉分析,台灣的性別工作平等法有鼓勵男性育兒的制度設計,所以讓男性、女性都有六個月、有薪資補貼的育嬰假。但是法律多年實施下來,爸爸請育嬰假的比例仍然很低。這主要是台灣文化習慣只強調「母嬰連結」,沒有強調「父嬰連結」的緣故。少數願意投入「父嬰連結」的爸爸,則要完全靠個人努力和意志力。例如他的先生,去年和他一起照顧新生兒、沒有分房睡,半夜兩小時要起來餵奶一次,但還是繼續上班。所以問到他們家要不要生第二胎,最反對的其實是他先生!因為他不想要再經歷一次蠟燭兩頭燒的痛苦。如果先生也可以有國家支持的「一個月九成薪育嬰假」,相信他的父嬰連結不會建立得這麼辛苦。建立這樣的國家制度,也會是把男性「豬隊友」變成「神隊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