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張芸瑄
位於雲林縣的斗六市區籽公園旁的籃球場,因長年失修,水泥地龜裂,設施老舊,於民國108年時,在體育署補助以及地方公所自籌經費下,預定在原地建設一個嶄新的風雨球場,提供在地運動者一個能夠遮陽避雨的運動環境,然而,這樣看似立意良善的政策,同時也引發了文化景觀保存的相關爭議。
計畫緣起 忽略了住民的聲音?
雲林溪文化聚落聯盟代表張妙祝在接受燦爛時光會客室的訪問中提到:「(雲林)縣政府在接受斗六市公所的(風雨球場)計畫後,並沒有做各方面的調查,計畫就送上去了。」而再隔了數月,文化聚落聯盟得知消息,同時也注意到附近居民的反對聲音,其中包括「下雨天因地板濕滑也可能無法使用」、「在腹地不大的空間,再增設這麼大的設施會讓人有壓迫感」、「平日球場使用率已高,而日後再增設照明的風雨球場,會須承受更長時間的干擾」等。然而,這些聲音從未受到縣府的關切,文化聚落聯盟也因此開啟了一連串的陳情過程。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Youtube頻道
新舊並存? 破壞整體歷史風貌?
所謂斗六歷史舊城區的涵蓋範圍約從太平老街的區塊,延伸到府城區,再到籽公園,而風雨球場預計落成的區域,便是在公園旁。在民國105年,已有地方團體與學界針對舊城區做田野調查,天空畫室發起人關有仁說:「舊城區的文化底蘊相當豐富,例如太平老街建築應該能夠排入前五大日式建築風貌,但縣府並未對此著力。」
目前雲林線的文觀處也在提報「在造歷史現場計畫」,此計畫希望對地方文資做整體規劃而非單點式的保存,張妙祝對此表示:「在這個整體景觀規劃中,貿然建設了風雨球場,是加分,還是減分?」因此,對於已在此蹲點多年的文化保存團體而言,風雨球場的建設將破壞了整體歷史風貌以及天際線。
與府方溝通未果 期許文化治理的城市
對於風雨球場一案,過去地方團體做過多次陳情,縣府也表示異地興建會使款項註銷,撤銷計畫也會不利於後續的考核。面對縣府難處,地方團體轉向教育部體育署陳情,希望能變更球場位址,但依然未果,看似建設是勢在必行。張妙祝認為,這應該不是一個困難的事情,只需要府方溝通協調,也不需造成許多社會資源浪費。
同時她也提到,在舊城區中,除了風雨球場,也包括文化處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以及水利處雲林溪掀蓋計畫等多單位的計畫進行,更顯示斗六舊城區的重要定位,因而地方政府應該先從文化治理角度,定位好這區域的發展方式,再來進行跨部會的協調,討論如何將舊的文資修復,又如何去創設新舊共構。
一畫作一故事 堆疊斗六在地記憶
天空話畫室發起人,同時也是在地藝術家關有仁,說起當初發起計畫的緣由,表示在陳情的過中,有人向他提出駐地創作的想法,而後來他也認爲以「畫作換取故事、回憶」的方式會讓更多人認同理念,並引起地方居民重視。從故事中也看到公園在歷史長流中的不同面貌,一位92歲阿嬤說早期有馬戲團,一位80多歲的陳老師提到早期有相撲,同時也有更多人的共同記憶,是在此集會遊行、呼口號。
對於斗六與雲林的關係,張妙祝說道:「斗六的名字比雲林出現的早,要述說雲林歷史一定會從斗六開始。」而期待將來能夠透過在地居民,以及地方產官學的合作更完整地將斗六核心價值陳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