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時光會客室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291集:從社運走向社區 「掀海風」深耕苑裡

整理 / 張芸瑄

「苑裡掀海風」是由一群苑裡返鄉青年所組成的團隊,除了為地方籌辦相當多的藝文相關活動,也發行了屬於苑裡的地方誌。2018年,團隊更成立了獨立書店——「掀冊店」,不僅成為許多學生的讀書地點,也提供給不善於行銷的在地小農一個販售空間,讓來店讀者閱讀知識之外,也同時認識在地風土。

從「反」到「返」 的回鄉契機

苑裡掀海風的共同創辦人劉育育、林秀芃,過去便曾參與在許多社運場合當中,而如今,他們選擇來到地方工作,紮根在地。燦爛時光會客室主持人管中祥表示,過去許多參與在社會運動的人,可能會選擇走入體制的方向,但為何會選擇回到地方?劉育育表示,返鄉契機是來自於「苑裡反風車運動」,因著運動能夠再次連結自己與家鄉的關係,同時也重新思考自己對於家鄉的認識與認同。

這場運動也是林秀芃與苑裡的結緣的開始。生長過程中幾乎與鄉村斷裂的秀芃,雖然曾聽著父母說起農村的生活,但並無太多感受,而透過運動來到苑裡後,除了開啟她對於農村的認識,同時也讓她發現台灣這樣的環境正在消逝,並且她認為,「社會運動不只是今天發生一件事而去救活,還存在我們希望這個地方長成什麼模樣」,這樣的意念也成為了她紮根苑裡的契機。

那有用嗎? 「即使那是一小步,都是地方的一大步」

較不同於一般返鄉或來鄉青年,育育與秀芃進入在地時較無面臨「陌生」的困境,主要是擁有過去反風車運動中與在地居民的認識基礎,居民們會稱他們為「那群抗爭的小朋友」,但當他們開始踏入田野後,這樣的標籤也逐漸有了轉變。

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線上隨時聽:iTunes 版Spotify版Google版、 Firstory版Soundon版 、MyMusic版KKobx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Youtube頻道

身為在地人的劉育育便提到,採訪過程中居民會去詢問「阿你阿公阿嬤叫什麼名字」,漸漸能夠透過一些親戚關係的連結與他們熱絡起來。不過,有些居民不了解什麼是 「社區工作」一開始對他們有些擔心或是質疑,像是擔心他們是否能夠賺錢養活自己,或是質疑他們可能最後還是離開地方。秀芃對此提到,透過社運經驗給予的滋養,能夠了解到這個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會很需要溝通,同時也要試著讓人理解「即使那是一小步,都是地方的一大步」。回應到社會運動的本質,主持人管中祥也說:「社會運動通常並不會得到立即的成果,而是要看到有沒有一點點的改變,而慢慢地再累積、碰撞、捲動的歷程。」

由下而上的公共參與 保留面臨剷平的市場

苑裡的百年傳統市場,在2018年的9月14日因一場無名大火被燒得只剩殘存的磚瓦。劉育育說,市場是地方資訊流通,人與人情感連結的重要所在,這裡也充滿著不同顏色與味道。在無名火事件發生前兩個月,他們已耳聞市場可能拆遷危機,因此便開始進行攤商的田調,與攤商建立關係,也集結他們的勞動經驗與故事,與大學生一同在市場內策展。

事件發生後,掀海風與一些做文史調查的苑裡青年,決定一同為這座百年市場做文資的倡議,希望能夠以新舊並存的方式原地重建,而非剷平所有舊有痕跡。文資提報後的審查期間,他們也持續地與地方居民溝通,劉育育提到,地方農村的長輩可能不太了解什麼是文資法,也不清楚文資要保留什麼,或是會認為是不是成為文化資產就不能活用。因而面對居民的種種提問,他們做了台灣其他舊市場保存的案例懶人包,與居民對話,也舉辦了在地小旅行,以及參與式工作坊,期望透過審議式民主去搜集大家意見,最終也成功的市場確定能夠得到歷史建築的文資身份。

從書店紮根 繼續擴大串聯力量

2018年時,掀海風在苑裡開了獨立書店,林秀芃說:「在這之前都是以游擊式的方式在苑裡不同地方做空間活化,久而久之,開始覺得需要一個穩定的空間做社群的經營與累積
。」而這裡除了作為許多文化活動的舉辦空間,後來更成為了當地學生們的k書、課輔中心,以及不擅行銷小農的小小販售空間。

林秀芃提到,當時有個常客高中生拿著學測成績及備審資料,來詢問他們是否可以幫忙看看,他們因此覺得也許苑裡其他高中生也有這樣的需求,於是產生了「教芋部」的想像。希望能夠號召各地苑裡青年,願意返鄉介紹自己所念的系所,給予這些學生更多的探索機會。而在某次學測前的一個免費咖啡支持考生活動中,他們也認識了一位辭職工程師工作回家接手涼麵店的大哥,願意促成課輔活動,但這些課輔學生也不是被動接受,而是必須用行動再回饋社區。書店後來也開始販售小農芋頭,除了是幫忙不太善於行銷的農人,這些利潤同時也作為部分課輔活動的經費。林秀芃表示,或許地方上有許多人是想為公共付出,但找不到機會或找不到伴,而書店便提供了這個空間。

該如何永續發展在地青年組織?劉育育說,不僅是經營書店,過去長期田調所累積下的資料,也能夠讓他們去思考如何將這些資料轉譯成能夠商業經營的方法。因而透過接地方深度導覽,做地方刊物,以及各地經驗分享等,來作為資源進駐的方式,同時也吸引到更多青年的參與。最後,劉育育也說:「可以辦這麼多活動並不是單靠幾個人,而是有個青年的社群網絡的支持。有一群人繼續關心地方公共事務,也有一群人做書店的空間經營與藝文活動舉辦。」透過這個慢慢捲動的過程,也讓串聯的力量逐漸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