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活動已經結束。
【採訪通知】抗議研商會議閉門進行:社會救助法共識淪為形式過場
4 9 月 @ 10:00 上午 - 11:00 上午
文/人民民主黨
記者會時間:2024年9月4日(三)上午10點
記者會地點: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大門口(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
發起團體:人民民主黨
行政院衛福部於4月22日公布了社會救助法的修法草案,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回應,雖然衛福部以「為利及早施行,以嘉惠經濟不利處境者」為由,將預告期從往例的兩個月縮短為一個月,但仍有26個機關及團體提供意見。此版草案修法幅度相當小,不僅沒有根本面對導致弱勢者致貧的結構因素,仍維持關鍵造成貧窮黑數的「虛擬收入計算」與限制戶籍地申請等資格。行政院6月5日發出新聞稿,指出各方對預告版本的意見仍存在分歧,因此衛福部將持續進行溝通,尚未成為定案。
研商會議成為閉門會議,共識的代表性何在?
歷時三個多月的等待,衛福部終於決定於9月4日召開「社會救助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研商會議」。這次會議本應是修法草案公布之後衛福部與民間團體溝通的重要契機,作為社政主管機關,衛福部理應虛心接受第一線實務工作者的批評,廣納建言,但令人遺憾的是,衛福部不僅未對外公告會議,更未邀齊公告期即提出不同意見的諸多團體,聲稱依照「長官奉核」邀請全國性、具代表性的團體即可。衛福部選擇性忽略此前曾經積極提供意見的各個團體,在在顯示衛福部並未打算進行實質的研商,而開放特定團體出席與發言的會議,更無法反映社會共識。
這種僅邀請特定團體的行為,無異讓所謂的「尋求共識的研商會議」淪為形式上的討論,而非實質的公開參與。這樣的安排不禁讓人懷疑,衛福部的真正用意究竟是為了促進全面而透明的政策討論,還是試圖推動某些特定立場?如果研商會議的討論排除了部分團體,那麼其「共識」的代表性又如何令人信服?
在本篇新聞稿公布於本黨粉專之後,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一改之前嚴正拒絕的態度,願意開放本黨以及出席抗議的團體入內參與會議。但是衛福部明明已然掌握上述26個團體與機關的名單,非但沒有在籌備會議之時將其納入參與名單中,甚而在收到抗議的訊息後才匆匆轉向,這個會議終究不改其原本的閉門性質。
分歧議題實為造就貧窮黑數的元凶 ,行政本位推卸國家應該擔負的脫貧責任
本次會議將意見分歧待討論的議題歸納如下:(一) 是否取消擬制收入。(二) 是否由居住地或戶籍地申請、審核與撥付補助。(三) 家庭財產是否扣除申請人本人自住房屋。 (四) 應計人口是否僅列計同居共財親屬。(五) 是否訂定遊民專章或增列條文。
上述議題的背後,牽涉到政府面對貧窮問題時的基本立場:究竟是要放寬社會救助的申請門檻,讓更多貧困家庭有機會獲得政府支持,政府承擔起更大的脫貧責任?還是繼續維持現有制度,以虛擬收入、家庭成員間經濟必然互助…等假設條件,遮掩貧窮的現況?
在面對貧窮的基本立場,衛福部4月22日提出的草案僅是微幅調整,包括「增加少數例外情況」與「將特殊對象的虛擬收入打折計算」,持續忽略廣大的貧窮黑數,迴避本次修法討論的核心。更甚者,這次會議更排除部分團體,以及在分歧議題上,以行政技術困難(如經費難以估算、增加審查複雜度等),迴避基本立場,持續以行政本位主義推卸國家脫貧責任。
脫貧偏重福利與就業 缺乏整體面向評估
本次會議在「評估可再修正項目」中,儘管增加「強化就業脫貧機制」與「補充階段式脫貧」內涵,但納入面向僅是整合現行機制,微調部分問題,缺乏脫貧制度的整體觀點。
脫貧的首要任務是了解申請人致貧的原因,針對個案深入調查,從過往的就業經驗、重大的家庭變故、福利與資源的使用經驗,在審查社會救助的同時,應以「脫貧」為目標,深入診斷致貧原因後,針對多重需求及核心問題,擬定有效的個別化與整合性之脫貧計畫,再由相關部門聯合服務,提供對應資源。而非僅是發展社勞政聯合促進就業服務,缺乏整體面向的評估。
呼籲衛福部廣邀民間參與研商會議
儘管衛福部表示針對社會救助法修法草案,已進行多次會議,但是在正式進入院會前的本場會議中,衛福部非但未能廣納公告期提出意見的所有團體與會,甚至差別對待地只邀請部分團體,這樣的操作,若最終的結論忽略、刪除未受邀出席團體的意見,甚至迴避解決貧窮黑數的根本立場,讓研商會議淪為形式過場。豈不是讓受邀團體背上為政府卸責背書的罵名?
我們呼籲衛福部廣邀曾在公告期間提出意見的各個團體參與「社會救助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研商會議」,並持續召開研商會議,聽取、採納民意,尋求基本立場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