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活動已經結束。
【採訪通知】漁業產值與漁工的生命價值:海上安全防護措施 自動充氣式救生衣捐贈
2019-08-13 @ 10:00 上午 - 11:00 上午
文/台灣人權促進會(代轉)
時間:2019年8月13日(星期二)上午10點
地點: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蘇澳鎮華山路117號)
龐大漁業產值的幕後英雄
我國遠洋漁業已超過每年400億台幣的產值,沿近海亦有180億台幣,鮪延繩釣漁船船隊也是全球知名,而如此龐大產值的背後,其實是有一群最底層,付出最多血汗的外籍漁工所創造出來的。
漁業產業主為降低人事成本,自東南亞地區經濟較弱勢的國家引進外籍勞工,通常在船上只有大副、二副為台灣人,其他都是外籍勞動者。他們大多來自東南亞國家,如:印尼、柬埔寨、緬甸、菲律賓、越南等國家,目前大陸漁工為少數。
去了死一人,不去全家死
外籍漁工中人數中以印尼漁工居多,他們大部分來自爪哇島較貧困的沿海地區。很多漁工從小(大約11、12歲左右)便開始上船工作,為幫忙家裡改善經濟,而無法正常上學接受教育。
然而,若只靠家裡一艘小船出海捕魚,收入必定無法支應全家的開銷,漁工們沒有其他職業技能,又沒有學歷,所以大部分的人只好賭一賭運氣,上外國船隻工作。
雖然在海上工作必須冒身命危險,總比留在印尼沒有工作、沒有收入,三餐不繼的過日子好。
勞動力廉價,生命也廉價
除降低人事成本外,產業主也會便宜行事,並盡可能減少支出,而未在船上設置適當之安全防護設施,如:足夠的救生、逃生器材(甚至漁工必須自費購買救生衣、雨鞋、雨衣等)。更有雇主禁止漁工在作業當中穿戴救生衣,以致漁工們隨時暴露在危險的工作環境當中。
落海死亡、失蹤案例
案例一
106年10月印尼籍漁工IWAN ROHADI於海上作業時遭繩索拖拉落海失蹤,大約三天後才尋獲遺體。
依據其他印尼漁工指證,IWAN原服務船隻並非他落海時工作之船隻,而是他的雇主親戚的漁船,當天被指派去該艘漁船幫忙。
我們強烈質疑造成落海原因,IWAN可能是對該船隻作業方式及設備尚不熟悉,而無法在情況危急下立即判斷或即時反應,導致落海,且身上未著救生衣或救生圈等救生裝備,致使落海後溺斃身亡。
案例二
106年12月,印尼籍漁工SAYIDI在海上作業時因風浪過大,在甲板的一邊被拋向另一邊,最後掉落海裡,雖有同船同事不顧自身安危,跳入海中將他拉上船,但SAYIDI最後仍不幸死亡。
據其他同船漁工表示,漁船主在SAYIDI落海死亡隔天,便將原本以繩索圍起的簡陋護欄,改成不鏽鋼材質的護欄,而政府相關部門卻未在第一時間前往檢查,亦未維持案發現場的完整,讓船東規避應負擔之責任。
漁工們前往殯儀館看到他的屍體時發現,他的臉部有一半是呈現黑紫色(近黑色),疑似在落海前遭受撞擊,落海後已無意識,而無法自行脫困。
救生衣雖昂貴,生命代價更高
工會鑒於此類事件頻傳,故向社會各界募款,非常幸運地獲得吳尊賢基金會及吳副董事長亮宏的支持,贊助我們購買較輕便並適合隨時穿戴的自動充氣救生衣。
盡管有了企業的贊助,但畢竟保護勞工人身安全仍是雇主的責任。我們希望能拋磚引玉,呼籲政府部門對此議題的關注,督促相關單位落實船上安全防護措施,改善外籍漁工之勞動環境,以保障外籍漁工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