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活動已經結束。
【活動】2024第22屆臺灣同志遊行| 邁向共融,交織共生
26 10 月 @ 11:00 上午 - 6:00 下午
文/社團法人臺灣彩虹公民行動協會
舉辦日期:2024年10月26日(六)
活動頁面
■ 時間:2024/10/26(六)上午 11:00 開放媒體報到;12:20 – 12:45開始媒體聯訪。
■ 地點:臺北市政府前廣場(臺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敬請參考活動現場平面圖
■ 換證方式:請以名片交換記者證,以便稍後參與媒體聯訪。
(當天恕不受理公關公司、經紀公司及廠商等單位進行換證)
■ 聯訪流程:
時間 |
流程 |
地點 |
11:00 – 12:10 |
媒體報到/換證 |
媒體中心 |
12:10 – 12:20 |
前往聯訪準備區 |
將有接待人員引導前往聯訪準備區 |
12:20 – 12:45 |
媒體聯訪 |
媒體中心 (攝影記者將安排於聯訪帳篷前攝影站點) |
2024 年臺灣同志遊行「邁向共融,交織共生 Embrace Inclusion」將於10月26日盛大登場,備受矚目的各家變裝皇后們集結在紫色大隊的頭車上,以魅力之姿引領遊行隊伍前行。遊行舞臺邀請國民姑丈大牛羅時豐帶來動感歌舞,大牛也將帶領大家一起為愛歡呼。另外,長期以溫暖歌聲鼓舞性多樣(LGBT+)社群的歌手萬芳,也將在遊行舞臺壓軸演出。
今年遊行主題為「邁向共融,交織共生 Embrace Inclusion」,除了承接去年「看見多元」、攜手前行的願景,今年更鼓勵大家邁出「共融」的下一步:從看見彼此交織著各式各樣的身分出發,一步步理解這些身分帶來的挑戰並正面回應這些需求,完成「共生」的理想。
承接遊行主題,今年遊行舞台倡議邀請各團體,一同為各種身份「交織」而成的大家發聲,共繪「共生」的臺灣社會。延續「臺灣#MeToo運動」的動能,今年邀請暖暖Sunshine 創辦人湯淨分享性暴力倖存者的復原與陪伴,勵馨基金會也受邀討論數位性暴力的防治。此外,繼 2014 年無性戀社群站上舞臺後,無性戀小組睽違十年再次現身!
為了進一步邀請參與群眾了解各項議題,第 22 屆臺灣同志遊行特別舉辦「2024 彩虹公民出任務」闖關活動,以「2024 彩虹公民行動集章任務」鼓勵遊行參與者探索彩虹市集的社會公益區,遊行團隊也準備神秘大禮等待大家兌換。
介紹
接續 2023 年「與多元同行 Stand with Diversity」的關注核心,今年臺灣同志遊行的主題「邁向共融,交織共生 Embrace Inclusion」邀請性別議題關注者積極發揮自身的動能,改變現有框架。
近年,臺灣社會在全球多元共融的潮流下,開始談起了 DEI,其中 E(Equity,公平,或稱實質平等)是臺灣同志遊行自始堅持的核心理念,希望大家能看見彼此的需求、理解並尊重每個人的差異,讓所有人都能受到同等權利的保障,這也是連結社會從看見多元到邁向共融的途徑;而 D(Diversity,多元)則呼應了我們去年的主題「與多元同行」。在今年,我們期望透過 I(Inclusion,共融)來呼籲大家:不止於看見多元,還要付諸實際的行動,讓不同社群或個人的意見皆能被重視並實際放進決策,而不是把多元當成一句口號,徒講多元卻不解其意。
在與我們最密切關聯的職場、校園及媒體等實體與虛擬的空間中,倡議多元的聲音雖逐漸浮上檯面,不過較為可惜的是,打造一個能讓多元群體安心、自在生活的環境仍需努力。這也表示「多元」的意象仍是一種模板,尚未於生活中落實。
多元共融無法落實的癥結在於生活在同個地域、空間的人們,實際上有著不同的出身背景、社經地位,就算看見了「多元」,仍可能難以意識到彼此條件上的差異與實際上的困境,會誤以為在生活周遭看得見多元群體就等於彼此平等,這實際上阻礙了我們從多元的視角出發,卻無法進一步打造一個讓所有人都感到安心的共融空間。此外,不同身分背景的成員加入一個團體中,往往會因為自身的差異形成人際關係之間的緊張,也更容易形成摩擦,讓彼此心理上的距離漸漸擴大。因此,在多元的基礎上,今年的遊行主題點明「共融」,目的是呼籲讓多元群體能夠平等參與決策、擴大發聲,才能開始消除隔閡。
從「多元」到「共融」
觀察近一年全球在落實「共融」的趨勢,可以發現在實踐過程中的各種角力。我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在 2023 年推出了「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要求企業公開自身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的數據資料,其中包括多元公平和包容性指標,如性別比例、勞工權益保障措施等。金管會的舉措一方面促使企業在內部文化轉型,進一步打造安心的就職環境;另一方面也呼應國際趨勢,因為境外投資機構在投資決策中已經將企業內部的多元、公平及共融作為重要考量的因素之一。
然而,在全球推動多元共融(DEI)的浪潮中,也有反其道而行的做法,不少科技公司如Google、Meta 等跨國企業,在今年開始縮減內部多元共融部門的預算,或是採用外包顧問公司的方式將責任轉嫁至外部。儘管各類研究指出,多元群體組成的執行團隊能夠產生更好的績效,但這些企業的管理者依舊認為提供員工共融的培訓、建造更友善的空間是需要優先被裁減的成本。科技公司的新做法不單單影響企業內部,更影響整個產業生態:這些科技巨頭是生成式人工智慧普及的重要推手,在訓練人工智慧的資料中,多元群體的數據因為過去長期的不被關注而無法取得,在企業內部處於低度多元共融的情況下,這些人工智慧產品所輸出的內容會產生更大的偏差,甚至是繼續複製現實生活中的歧視;也有些企業或團體,將多元包容或 DEI 等口號喊得震天價響,卻沒有實質的行動來尊重團隊內部不同群體的需求,以流於形式的「多元策略」敷衍而過,對外則極力打造團隊具多元價值的形象以獲得名不副實的正向名聲,這也是我們今年主題所要呼籲並反思的現象。
「多元」的挑戰與困境
今年,一間以普及性別平權與多元共融等價值為宗旨的公司,被多位前員工爆料其職場內部充斥著剝削員工的問題,公司高層被指出會以各種 PUA(Pick Up Artist)的手法,要求員工領低薪或超時工作,甚至不時針對個人學歷或價值觀予以否定,造成他們身心上相當大的負擔。事件爆出後,「所謂多元共融的價值只是一個謊言,不需要相信云云」的聲音不絕於耳。
然而,這件事反而側面凸顯出共融價值的重要性:這案例提醒了我們,現下有些團體可能僅將多元當作是一種時尚的行銷包裝,一面消費著多元,一面做著傷害多元的事情。所以我們不只要談論多元,更要提到共融,並且實踐共融──達成多元共融的目標,從來不只是看到或強調多元的存在而已,而是要實際去聽他們的聲音,實際做出改變。多元共融並非單一款式的漂亮包裝盒,而是一種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社會行動,這也是該事件中最能讓大家引以為戒的部分。
當我們把鏡頭轉回日常生活,儘管現在不乏看到有許多性別友善故事在學校或職場中出現,企業也越來越喜歡談論多元,但我們的社會真的已經打造出一個可以讓性多樣(LGBT+)社群安心表現自我的環境了嗎?根據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下稱熱線)在 2020 年的《台灣同志(LGBTQ+)學生校園經驗調查報告》中指出,仍有六成填答者表示過去一年曾因自己的性別氣質、性傾向或性別認同遭受言語騷擾,而且近三分之一的填答者表示學校沒有教過同志議題相關內容;另職場的部分,在熱線與台灣彩虹平權大平台協會的《2023 年台灣同志(LGBTQ+)職場現況調查》也顯示,公司內部有明確性別友善政策或提供相關教育訓練皆僅略高於一成。由此可見,開始談論多元僅是第一步,若缺乏國家或各團體內部政策的支持及各類型教育途徑的推廣,或缺乏實際的行動,我們周遭的人們可能因此缺乏合適的管道理解性多樣社群,那麼性多樣社群的處境仍然不會有改善,「多元」猶如紙上空談。
今年另一個與多元最相關的話題,就是妮妃雅在美國《魯保羅變裝皇后秀》拿下第 16 季的總冠軍,並受邀到總統府表演。然而,我們觀察媒體聚焦的方向,多是討論妮妃雅的家庭背景、國際化與作為臺灣之光的一面,對於變裝皇后的文化及其在臺灣脈絡的探討卻比較缺乏;甚至在三年前,曾發生變裝皇后申請藝文紓困,卻遭文化部以「資格不符合」拒絕的事件,經過當事人鍥而不捨地爭取後才讓文化部願意重新審核,在這過程中還受到種種質疑。對照今年的變裝皇后熱潮,我們是否有因此更了解變裝皇后的文化、處境與需求嗎?還是停留在只看見「臺灣接軌國際」、「臺灣之光」等成功的一面?我們需要捫心自問,在這個人人都能談論多元的時代,我們能否藉著這次機會更理解變裝皇后、更關注他們的工作權益,齊心打造一個對變裝皇后友善的社會,而不再只是因他們在國外有成就時才關注一陣子。
邁向共融的新可能
不過,儘管現狀仍有不足,在臺灣的社會中還是可以觀察到許多改變,例如在最近的社會運動中,許多人開始呼籲不要在抗議的過程中使用厭女詞彙,這就是一種共融的落實。這些呼籲看似一件小事,但這意味著大家意識到所謂的多元友善,是要在生活中的小角落慢慢建立──從用語開始調整,不再將女性用在表達負面比擬的詞語中,將有助於打造一個能讓女性更舒適的環境,而這樣的環境才有可能孕育出更多女性友善、性別平等的想像與行動。
因此,這就是我們對一個共融社會的期待:看見多元存在、高喊尊重多元等都只是開始,接下來大家願意以行動來理解彼此;不同社群的訴求不再只是被當成吸引人的噱頭或空洞的標語口號,而是有人願意聆聽他們的想法與需求,並落實一些改變。在共融的社會中,我們不再單純因為有婦女保障名額或企業疾呼多元共融(DEI)就心滿意足,而是願意追問這個社會是否能讓女性安心參政、企業內部是否有足夠的政策與資源讓員工感到自在。唯有如此,我們的社會才會是一個讓所有人可以「共生」──不是粉飾太平或維持表面和諧,而是不同人的需求都能被看見,並有足夠的資源支撐每個人展現自己──的地方。
今年臺灣同志遊行的主題──「邁向共融,交織共生 Embrace Inclusion」想要呼籲,在意識到多元的社群存在之後,更要將平等的精神實踐於生活當中,真實聆聽並理解每個人的需要,並與多元的社群攜手翻轉不公平的體制。邁向共融的過程必定充滿挑戰和磨合,在理解的過程中,或許會因為陌生而感到不安或抗拒,這條路上可能會有爭執、誤解和衝突,但正是在這過程中,我們才有機會理解彼此。
邁向共融的道路雖長,但只要眾人齊心,終能行得更遠。今年期待大家能夠來到遊行現場,和我們一起接觸形形色色的個體,或加入多元多樣的群體,彼此透過行動相互扶持,消解因陌生所帶來的不安,並藉由親身與不同的社群互動,讓你我成為社會多元共融的起點。我們也期待建立開放與包容的社會環境,一同落實共融精神,打造一個共生、共好的多元臺灣。